清末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始末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维新,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台北 11143 陈维新,男,博士,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清代档案文献与舆图。

原文出处:
历史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1823-1901年)奉派担任特使,与日本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随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清廷又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大连两港口租予俄国,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扩张,即向清廷提出要求租借威海卫。依据档案史料记载,英国租借威海卫是经过分析与策划并与列强交涉协商后,即与清廷进行威海卫租借交涉,并逼迫清廷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划入其势力范围。本文拟以《租威海卫专条》原件以及相关舆图、“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英租威海卫案》等档案史料为基础,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史实作简单的探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2096-6822(2019)01-0099-15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1823-1901年)奉派担任特使,与日本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随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可经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中俄密约》签订后,德国随即要求清廷准予租借胶州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清廷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条约》。同年三月,清廷又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大连两港口租予俄国,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扩张,即向清廷提出要求租借威海卫。依据档案史料记载,英国租借威海卫是经过分析与策划并与列强交涉协商后,即与清廷进行威海卫租借交涉,并逼迫清廷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划入其势力范围(上述相关条约原件,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文拟以《租威海卫专条》原件以及相关舆图①、台湾“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文件——英租威海卫案》(以下简称《英租威海卫案》)②等档案史料为基础,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史实作简要的探讨。

       一、英国租借威海卫缘由

       清廷于甲午战争失利,当时号称战力强大的清廷北洋舰队被痛击,几乎全军覆没,日军趁势占领威海卫,清廷被迫签下《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此约签订后,俄国随即联合德、法两国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俄国并借款给清廷作为清廷赔偿日本之费用。俄国此举让清廷甚为感激,并有“联俄制日”的想法,李鸿章前往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两国声明联合抵制日本势力扩张,并允许俄国可建造铁路经过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

       《中俄密约》的签订,掀起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土地的浪潮,他们纷纷向清廷提出租借港湾,要求修筑铁路权,划分势力范围。首先德国要求租借胶州湾,与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随后俄国又要求租借旅顺、大连两港口,并与清廷签订《旅大租地条约》,自此东北地区沦为俄国势力范围。俄国此举引起英国的紧张,其实在俄国向清廷提出租借旅顺、大连要求时,英国政府即表达反对立场,当时英国内阁亦对此事进行会商,讨论如何因应,会后作出结论是若俄国租借旅顺、大连,则应迅速要求清廷准许英国租借威海卫,以与俄国抗衡。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Claude MacDolnad)向英国政府报告清廷与俄国即将签订条约,英国随即与俄国不断沟通,并宣称俄国若不占旅顺、大连,英国也不在直隶湾内占领任何港口,但双方意见歧异,无法达成协议。最后英国决定占领威海卫,避免中国北方海域的控制权落入俄国手中。

       学者李思涵在《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交涉(1921-1930)》文章中引用档案资料提到,当时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对此事也发表看法,他认为清廷应会准予英国租借威海卫,借以抵制俄国的压力。当时位于伦敦的“伦敦中国协会”也力促该国政府占领威海卫,以保卫英国在渤海湾的利权,并恢复英国在北京的威望。③香港历史博物馆曾出版《甲午战后:租借新界及威海卫》展览图录,书中文章提到英国在俄国向清廷租借旅顺、大连之前,已知悉俄国与清廷即将签订租约,英国认为此举会破坏渤海湾的均衡局势,曾考虑不惜动武阻止,后经内阁开会讨论后,决定租借威海卫予以抗衡。④

       由上述可知,英国租借威海卫最主要的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对抗俄国强租旅顺、大连两港,为抵制俄国势力在中国北部地区扩张,扩大英国在中国的利权,所以决定租借威海卫与俄国相抗衡。

       二、英国与日、德及清廷交涉

       (一)英国与日、德两国交涉

       英国决定租借威海卫后,随即策划相关步骤,在向清廷提出交涉之前,英国先知会日本政府,希望日本支持英国租借威海卫。甲午战争时,日军在威海卫海域歼灭了清廷北洋舰队,随后也顺势占领了威海卫、刘公岛等地方。学者张秀蓉在《试析英国租借威海卫的背景与原因》一文里提到,甲午战争后日本为确保清廷对战债及赔偿均能够如期支付,因而占领威海卫。因此英国为避免日本产生怀疑及误会,通过英国驻日本大使萨道义(E.Satow)向日本政府查询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一事的态度与意见。日本政府表示,日本希望清廷能够保有威海卫,但日本也不反对它被一个有助于中国独立的国家所占有。所以日本原则上不反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但觉得应等到清廷交付相关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后,英国再与清廷交接威海卫事项为宜。⑤在《甲午战后:租借新界及威海卫》展览图录一书中,有文章提及日本出于制衡俄国的地缘战略考虑,希望争夺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所以当英国打着抗衡俄国的旗号而租借威海卫时,日本与英国很快达成谅解,同意在清廷偿清赔款后,日本军队撤出威海卫。⑥日本收到清廷的赔款后,将原驻于威海卫的军队撤出,清廷即派员办理接收威海卫、刘公岛等地相关工作。

       得到日本的同意后,英国转向寻求德国的支持,当时德国已占据胶州湾,并将山东视为其势力范围,所以英国要租借威海卫,亦须和德国协商。在英国提出无意侵犯或争夺德国在山东的利权,并作出英国在租借威海卫后不会从当地或附近的租借地修筑铁路联结至其他地方的书面声明后,德国也认可了英国向清廷租借威海卫的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