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强度和结构洞对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影响:成长阶段的调节效应

作者简介:
王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和创新管理等,wangwei2014@ stu.xjtu.edu.cn(西安 710049);孙笑明,管理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组织网络、创新管理和专利大数据分析等,sun413@xauat.edu.cn(西安 710055);崔文田,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网络、创新管理、供应链和运作管理等,cuiwt@mail.xjtu.edu.cn(西安 710049);李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等,jdxcb@xauat.edu.cn(西安 710055)。

原文出处:
管理科学

内容提要:

关键研发者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本,其知识扩散影响着组织知识管理和创新绩效。已有关于关键研发者的研究尚未开展对其知识扩散机制的探索,同时已有网络领域知识扩散的研究不仅忽略了个体属性的影响,而且缺少从动力和能力的角度进行内部机理的全面阐述,导致所得结论不够全面和深入。  基于全球33家医药企业1975年至2014年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据,以关键研发者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属性的角度,构建关键研发者的自我中心网,并计算相应的网络指标,研究关系强度和结构洞对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影响;从个体属性的角度,将关键研发者的成长阶段划分为活跃期和沉寂期,研究成长阶段对关系强度和结构洞与知识扩散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负二项回归结果表明,关系强度对关键研发者的知识扩散具有正向影响;占据结构洞对其知识扩散产生正向影响;关键研发者的成长阶段对以上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相对于沉寂期关键研发者,关系强度和占据结构洞均对活跃期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正向作用较弱。  研究结论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弥补了已有研究的缺陷,拓展了关键研发者和知识扩散的研究;全面地阐释了知识扩散的动力和能力机制,深化了对知识扩散的理论认识;为解决当下结构洞和知识扩散的争议,从权变角度提供了理论建议。在管理实践层面,为组织创新管理者认识和把握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高效地促进其知识扩散提供理论指导,为组织创新管理者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研发产出提供相关建议。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字号:

      修返日期:2018-07-20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334.2019.04.008

      文章编号:1672-0334(2019)04-0105-12

      作为知识的传播和转移[1],知识扩散是衔接知识创造与知识应用的中间环节,是知识价值的体现[2]。关键研发者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本[3],其价值体现在自身拥有的专业性和新颖性知识[4],关键研发者的知识扩散不仅是组织内部知识整合的重要部分,决定着企业创新能力[5],而且为其他研发人员吸收知识、提高创造力提供了有利条件[6],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创新绩效[7]。因此,研究关键研发者的知识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关于关键研发者的研究尚未涉及其知识扩散机制[8],导致对关键研发者的认识不够全面。当前网络领域关于知识扩散内部机理的阐释缺少兼顾传播知识动力和能力的全面论述[9],致使理论分析不够系统。已有网络领域知识扩散的研究忽视了研发者个体属性的影响[10],没有从职业生涯的角度[11]探讨网络结构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研发者知识扩散的影响差异,造成所得结论不够深入。为了弥补以上缺陷,本研究以关键研发者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属性的角度,选取网络嵌入性理论中最为经典的分析框架——关系强度和结构洞[12],基于动力和能力的视角,研究其对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作用机制,以拓展对关键研发者的理论认识,系统地阐释知识扩散的内部机理。从个体属性的角度,基于关键研发者创造力的阶段性特征[11],将其成长阶段划分为活跃期和沉寂期,研究成长阶段对关系强度和结构洞与知识扩散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验证网络结构的作用机制。

      1 相关研究评述

      科技部等四部委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定义关键研发者是“关键技术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重大研发项目的负责人或者对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重大创新、改进的主要技术人员”,具有创造力突出[11]、合作关系众多[3]以及专业知识和研发经验积淀深厚[5]等特点。已有关于关键研发者的研究通常集中于创造力的影响因素[3]、流动性[13]及其对组织研发的作用方面,包括组织创新绩效[14]、二元创新[8]、专利续费[5]和研发联盟[7]等,忽略了有关知识扩散机制的探索,而关键研发者的知识扩散有利于提高研发团队的知识整合能力[5]和企业创新绩效[7]。因此,本研究重点探索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并深入阐释其内部机理。

      网络研究中,知识扩散被定义为行动者的知识、经验等影响其他行动者的过程[15],代表着知识流出[16],通常从关系强度和结构洞的角度开展网络领域知识扩散的研究[12]。关系强度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封闭式网络的思想[17],即通过在研发人员之间建立信任[8]、互惠[19]、声誉[17]等机制,为知识扩散创造有利条件;结构洞的作用源于开放式网络的观点[20],即占据结构洞的研发人员享有信息、控制等优势,有利于自身知识扩散[10]。近年来,封闭式和开放式网络的研究由争论、对立逐渐发展为统一和融合[21]。为了响应这一理论趋势,本研究将关系强度和结构洞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其对关键研发者知识扩散的作用机制。

      关系强度是指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强弱,一般用沟通频次、关系维持时间和情感依附程度等度量[5]。已有研究认为,关系强度反映了合作的频率和深度[22],且关系强度越强,越有利于知识扩散[19]。从知识源的角度,强关系通过在研发人员之间形成信任和互惠准则[19],规避了知识外泄和滥用的风险[23],降低了投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4],打破了组织内研发人员之间保密和竞争的氛围[18],使知识源愿意负担传播知识所需的成本[5],并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22],克服和解决传播知识过程中的困难[25]和问题[22,从而有利于知识扩散[15]。从知识源和接收者的角度,强关系连接的研发人员之间彼此熟悉[22]、互动频繁且知识基础接近15],有助于知识源准确地判断知识接收者拥有的知识、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等[25,因而其传播的知识应用价值较高[19],清除了知识源与接收者之间的沟通障碍[26],节省了接收者筛选、审查和整合知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27],有助于他们高效地获取、同化和应用知识[24],进而有利于实现组织内部知识共享。

      结构洞是指互不相连的行动者之间的空隙[28],孙笑明等[29]认为如果网络中某行动者连接的另外两个行动者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该行动者占据的网络位置为结构洞。占据结构洞的行动者被称为中间人,被结构洞分隔的行动者被称为联系人[29]。已有研究在结构洞对知识扩散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占据结构洞的中间人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10],他们能够触及到更大的网络范围[30],整合网络内异质的信息[25],获得多样化知识[20],因而其知识对网络成员的吸引力较强[10],有利于知识扩散。同时,中间人能够利用中介位置,控制网络中的知识流动[30],有助于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给其他研发人员[10]。也有学者认为,富含结构洞的网络中研发人员之间的信任程度较低,无法形成一致的行为准则[21],且各自的研发领域可能不同,沟通交流的成本较高[17],因而不利于知识扩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