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宝宝两三岁,爸爸妈妈可能就要为他的某些行为头疼了——宝贝喜欢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一把就抢过来,惹得对方一顿痛哭;小朋友的做法不如他意,他一急,立刻双眼圆睁,反手就给对方一记重拳,谁都来不及阻止;明明知道不可以没完没了打开水龙头玩水,但是只要碰到机会,他就变成小落汤鸡;你交代他不许碰电源插座,他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你刚一转身,他那只不安分的小手便悄然伸向了电源插座,惹得你心惊肉跳出一身冷汗……所有的规则与道理,他比谁都清楚,可就是做不到。我们或许会给宝宝的这些行为贴上“顽皮”“淘气”“明知故犯”等标签。可是,事情果真如此吗? 每个宝宝心里都有3个小人儿 实际上,宝宝的内心深处始终有3个小人儿在斗法,不同的小人儿胜出,宝宝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偏向。这3个小人儿分别叫作“父母”“成人”和“儿童”,他们将伴随孩子终生。 “父母”:负责告诉宝宝规则,让他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宝宝内心深处的这个“父母”主要是爸爸、妈妈、老师等“养育”出来的。小伙伴们之间的一些游戏规则,也会成为“父母”的养分,让“父母”变得日益强大。 “儿童”:这是与生俱来的,代表宝宝的欲望与冲动。“儿童”从来不考虑后果,有欲望就行动。 “成人”:主要由宝宝的生活经验喂养得来,它会权衡利弊,规避危险,找到最佳的行动方案。 3个小人儿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对宝宝来说,他的“儿童”是最强大的,“父母”和“成人”则很弱小,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发挥作用。如此一来,宝宝一冲动出现明知故犯的行为就很正常了。 父母教育的持续,生活阅历的增加,老师或者其他人的介入,从书本等媒介接收到大量资讯……这一切都会提供越来越多喂养宝宝“父母”与“成人”的养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父母”与“成人”逐渐强大,自我控制力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儿童”则逐渐趋于弱小。 “父母”和“成人”对宝宝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父母”可以帮助宝宝规避危险,更好地适应环境,或者对宝宝的行为产生约束力,防止他“误入歧途”。“成人”则权衡利弊,帮助宝宝选择最佳的行事模式。 爱的最佳方式 了解宝宝心理运行的机制后,你就能理解宝宝的苦衷,会试着更多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体察他的感受与无奈,继而找到爱他的最佳方式。 规则是滋养“父母”的养分 从宝宝小的时候就开始建立一些规则是有必要的。当然,要让宝宝理解规则并最终自觉遵守规则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宝宝会不断尝试突破规则。在爸爸妈妈一贯的坚持下,他会逐渐接受、遵守规则,形成自我约束力。当然,规则太多会削弱宝宝的创造力、想象力、行动力,也会带来新问题。这个度如何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地说,只要不给他人带来困扰,不破坏环境,宝宝愿意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就好了。 生活经验与常识是滋养宝贝“父母”与“成人”的极好养分 中国父母最不缺的就是塞给孩子知识和常识,最缺乏的则是给他自己积累经验的机会。不管宝宝做什么,我们总在告诉他“这样不对”“那样不行”或者“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于是,他自我成长的机会就被剥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宝宝的“父母”变得很强大,“成人”犹疑不定,“儿童”则越来越弱小,于是,他不得不依赖父母为他做决定。等到他上了学、工作了,依赖对象就变成了老师、老板、同事,没人给他指令,他就不知道如何动作。结了婚,他自然转向依赖配偶。一旦配偶离他而去,他可能就彻底崩溃了。 让“父母”“儿童”和“成人”保持三足鼎立的状态 三足鼎立的状态对宝宝的发展最有益。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既不过于强迫宝宝,又要让他自己体验到做错事的自然后果。当然,如果你能想出各种方法不着痕迹地引导他就更好了。 宝宝尿裤子,我们惯常的做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图省事,给宝宝整天穿上纸尿裤。于是,有纸尿裤兜着,宝宝尿了也体验不到不舒服的感觉,自然就不明白尿尿这件事需要在固定的地点、恰当的时机解决。 容不得宝宝尿湿裤子。一旦发现他尿湿裤子,就唠叨开了。这样一来,尿尿这件事要么让宝宝觉得很有压力,要么让他觉得这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反而增加尿裤子的概率。 担心宝宝尿湿裤子,总提醒他尿尿。宝宝还没有尿意,问题就解决了,他自然感受不到憋尿的滋味,也就很难知道什么时候该去洗手间。 如果换一种方式对待这件事,不去“教育”宝宝,而是很自然地帮他换下湿裤子,不给他压力,同时不着痕迹地引导他:“尿裤子不太舒服吧?如果尿在洗手间,裤子就不会湿了哦。下次你试试看?”为了让宝宝更容易接受这些建议,可以跟他一起阅读相关书籍,帮助他理解并自然地接受这一切。也可以随口编一些小故事,通过故事不带压力地给予他引导。即便这些都不做,到一定的年龄时,他自然就能控制好大小便,你根本就无需为这个事情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