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恰当的支持、期望与尊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经典神话故事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新版《哪吒》”),以《封神演义》的“龙王水淹陈塘关”和“哪吒闹海”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情节发生的背景是:天地灵气孕育出一颗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助周伐纣时可堪大用;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为祸人间。太乙真人受命将灵珠托生于陈塘关李靖家的儿子哪吒身上。然而阴差阳错之中,灵珠和魔丸被掉包。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却成了混世大魔王,调皮捣蛋、顽劣不堪。面对众人的误解和即将来临的天雷,从小被当作妖怪的哪吒在孤独与误解中成长……

      许多父母在陪孩子观影的同时,自己也看得津津有味。其实这样的代入式观影体验,除了源于电影中植入了许多如“指纹解锁”等穿越的概念和符合现代人口味和笑点的段子,更因为电影对于哪吒的神话故事进行的解构与重构十分贴近现代父母的育儿现实。从某个角度来说,导演是借神话中的人物角色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成长与爱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关于家庭教育的三点启示。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纳、理解和信任

      新版《哪吒》的故事与传统哪吒的神话传说的一大不同便是,哪吒父母的角色形象及其教育观念的变化。传统神话中,李靖听闻哪吒在东海“闯祸”,二话不说便是责骂,还对夫人说:“看你生的好儿子!”为了维护自己陈塘关总兵的颜面,李靖俨然一个封建大家族家长的形象。后来还有哪吒为了不连累父母,削肉还母、剔骨还父这样决绝而悲壮的情节。

      而在新版《哪吒》中,当哪吒的母亲怀胎三年生出一个肉球时,父亲李靖没有将其视为妖孽一剑劈开,而是向众人承诺一定会好好教导他;当乡亲们一次又一次诉说哪吒的“罪行”时,他没有立刻责罚儿子,而是仔细查证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实,以最大的信任默默支持自己的孩子;当乡亲们不敢来参加哪吒的生辰宴时,他说自己一家家跪求也要把他们请来。他选择以命换命救哪吒,当被问到“哪吒是你什么人”时,一句“他是我儿”让多少人热泪盈眶。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情形:当有人告状说孩子做错事,父母不分青红皂白马上教训孩子;当亲戚家的孩子来做客,想带走自己孩子的玩具而遭到自己孩子拒绝时,父母说孩子:“你怎么这么自私?”孩子毕竟力量有限,如果得不到最亲密、最尊敬的人的理解、信任与有力的支持,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孩子难免会将自己的心门封闭起来。实际上,越是表面顽劣的孩子,内心越是渴望获得关注、理解和陪伴。家长只有无条件地支持和信任孩子,将眼光和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长处上,接纳、陪伴孩子,才能建立起与孩子间的信任关系。

      期望会成为激励,过度期望会成为压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人际期望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种效应在年幼孩子身上的效果非常明显,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更强,也更容易为父母、老师等成人权威所影响。所以,我们提倡用适宜的方式鼓励和激励孩子。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期望”扭曲为压力和控制,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新版《哪吒》里,哪吒和敖丙因为由魔丸和灵珠托生而与众不同,敖丙更是被赋予了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重任。现实中,在孩子刚出生时,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他只要健康、平安就好,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多少父母说过:“我小时候没机会学钢琴,想让我的孩子学。”多少父母告诫自己的孩子:“你是全家的希望,我们全都是为了你好。”多少父母一次次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举全家之力为孩子买下学区房,像极了深藏海底的龙族每人从身上挖下两片最坚硬的鳞片,组成坚不可摧的万龙甲供敖丙去战斗。那一刻,敖丙身负众望,他承载了最深切的期望,也背上了最沉重的压力。他为了家人的愿望而生,没人记得他只是个孩子,没人关心过他的需要和感受。

      纪伯伦在诗中如此描述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我们要时刻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殷切的眼神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真挚的祝福,但不要让孩子代替你实现梦想,因为,带着血肉的万龙甲会成为孩子逃不出的枷锁。

      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就会真的成为标签

      他人的看法对孩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新版《哪吒》中,小哪吒刚出生,周围人就将他视作妖孽,他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被当成是要伤害他人,结果小哪吒就果真自暴自弃成了小魔王;父亲期望他振作、回归正道,就骗哪吒说他是灵珠托生,他信以为真,潜心修炼立志斩妖除魔;申公豹告诉哪吒真相,说他其实是邪恶的魔丸托生,他又转念要大开杀戒。而敖丙虽是灵珠托生,却自出生起就被告知自己是妖族后代,从小自卑,一心希望抹除妖族印记而获得世人认同。可见标签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美国艾奥瓦州的一位小学老师简·埃利奥特曾做过一个经典的“标签实验”。老师的本意是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歧视”,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结果: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颜色分成两组:一组是蓝色眼睛组,一组是棕色眼睛组。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埃利奥特告诉孩子们,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随后,她规定两组孩子不能一起玩,蓝眼睛的孩子要佩戴一条丑陋造型的衣领,并且只能坐在教室后面。棕眼睛的孩子则拥有更好的待遇,比如课间能享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孩子们开始产生变化:蓝眼睛孩子的神情由一开始的愤怒、悲伤转为萎靡,大多数孩子觉得自己愚蠢和特别平庸。有个蓝眼睛男孩私底下跟老师说:“似乎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放学后不仅被超市售货员骂,还丢了5美元,回到家还被妈妈罚站……所有这些表明,我真的是愚蠢的孩子!”第二天,埃利奥特调换了“标签”,她走进教室,大声跟孩子们说她搞错了——蓝眼睛孩子聪明,棕眼睛孩子才愚蠢,各项待遇也跟着换了过来。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无比的沮丧和自卑;蓝眼睛的孩子心情愉快,不仅觉得自己聪明,还自我感觉更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