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时,幼儿园的保洁叔叔在清洗雨篷,霁云发现滴下来的水帘上出现了绚丽的七色光:“彩虹!原来不下雨的时候也能看到彩虹!” 回家路上,被深深吸引的霁云兴奋地和爸爸描述发现彩虹的过程,并提出了疑问:“爸爸,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爸爸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他猜一猜。霁云想了想说:“我想彩虹首先需要水,还有太阳光。”爸爸答应他,回家就上网找视频,看看“彩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把彩虹带回家 “噢,原来除了太阳光、水,还需要一面反射镜!爸爸,我猜对了一大部分!”看了爸爸上网找来的彩虹科普小视频,霁云发现自己的思路是对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提出:“爸爸,我们能像视频里一样,让彩虹在我们家里出现吗?让妈妈也看看彩虹!”看着孩子那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兴奋得红通通的小脸蛋,爸爸的回答当然是:“没问题!那我们就来做个彩虹小实验吧!” 首先要准备实验器材。这时遇到了小困难:天已经黑了,没有太阳光源;家里的墙是绿色的。怎么办呢?小实验似乎进行不下去了。可是霁云想在家里呈现彩虹的决心非常大,他想了想说:“我们可以用白板代替墙,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 于是,霁云找来洗脸盆装了半盆水,向我借了化妆镜,摆好了白板,拿起爸爸的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万事俱备! 当爸爸拿着手机将光照在没入水中的那一半镜子,霁云欣喜地发现,水中的镜子射出了彩色光束投到白板上!爸爸又慢慢调整角度,彩虹全部投射到了白板上!Bingo!成功啦! 把彩虹带回幼儿园 彩虹实验成功后,爸爸将“成果”分享到班级家长群,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家长们的关注,一时间群里掀起一场“彩虹热”。班级刘燕容老师平时就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趁着“热度”,当即邀请霁云第二天在幼儿园做一次实验分享。 为了便于小朋友们对实验有更直观的了解,霁云发挥平时画画的小本领,画出了实验设计图,老师根据他的口述写出了实验步骤。 第一次尝试在自然光线下进行,手电筒射出的光并没有在白板上投射出彩虹。孩子们分析出没有成功的原因:教室光线太亮了。 第二次尝试时,刘老师帮助大家在白板上增加了白布,并拉上窗帘。慢慢调整角度后,手电筒射出的光经过水中镜子的折射,在白布上呈现出七色彩虹! “成功啦!”孩子们击掌欢呼。 在霁云分享之后持续几个星期,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们探索彩虹的热情依然高涨,纷纷效仿在家体验。不仅如此,家长们还分享了其他的各种科学实验。 真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彩虹发现,引发了一场家长和园方之间的教学互动,也充分体现了幼儿园鼓励孩子们“自由、探索、成长”,注重“家园共育”的理念。 爸妈有话说 虽然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却让我有两点感受。 一是平时的兴趣培养很重要。幼儿园刘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孩子们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并引导他们对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这样的前提下,霁云偶然观察到不下雨时出现的彩虹,才会引起他的兴趣和思考:彩虹不仅仅是下雨时才出现的,那么彩虹的形成需要什么元素呢? 二是要启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爸爸没有直接解答霁云的问题,而是抓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一路引领他“发现问题——思考猜想——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总结答案——分享交流”,带他完成了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霁云不仅了解到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知道了基本要素包括水、光照、折射、反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帮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体验到了探究科学的基本过程,以后在遇到其他问题的时候,他都会知道用这种方式去认识世界。 大家一起做 材料准备:白板、大镜子、大脸盆、手电筒、水。 经验准备:爸爸妈妈从网上找一些彩虹形成的资料,带着孩子一起观看、欣赏,激发孩子进行实验的欲望。 游戏过程: 1.把白板靠墙摆好; 2.准备大半盆水,将镜子的一半没入水中,方向对准白板; 3.拿起手机手电筒将光照在没入水中的那一半镜子; 4.水中的镜子射出彩色的光束投在白板上,慢慢调整光照的角度,让彩虹全部投射到了白板上。 科学解释: 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通过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就会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