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惹妈妈生气的三岁宝宝

作 者:
海贝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无论正面行为还是负面行为,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个“指示灯”,在孩子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感情和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正面或负面的行为来了解其内在的需要。

      案例:专惹妈妈生气的芸芸

      芸芸今年3岁,在幼儿园里,她聪明、可爱,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是在家或者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时候她会故意惹妈妈生气,就像专门找碴儿一样。

      一天,妈妈要买日用品,便带着芸芸去超市。

      平时芸芸很喜欢逛超市,因为里面有很多好吃的。但是这天不知怎么回事,她一路上都嘟嘟嚷嚷,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妈妈只顾看超市里陈列的物品,无暇理会她。她坐在购物车里扭来扭去,妈妈努力地掌握住方向,心里盘算着要买的东西,依然没有理会芸芸。妈妈不时地停下来,拿着在家列好的购物单,挑一样往车里放一样。

      就在妈妈寻找、比较商品的时候,芸芸悄悄从购物架上拿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车里,然后把妈妈挑的东西扔到车外。妈妈发现后让她不要乱拿货架上的东西,并警告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然后把不需要的东西放回货架。

      妈妈的警告没有奏效,芸芸继续着自己的游戏,每次妈妈停下来,她都将自己看着喜欢的东西拿到购物车里,然后将妈妈选的物品扔出去。妈妈发现两三次之后,终于妥协了。她一边捡起扔在地上的面包,一边对女儿许诺:如果你在超市表现得好,今天回家后就可以吃冰激凌。

      妈妈以为这样说,女儿就老实了。可是没想到,她刚转过身去,芸芸就又捡起购物车里的一件东西扔出去。妈妈听到有东西落地的声音,回头一看,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公然挑衅吗?于是,她上前就打了女儿的手背一下,意思是不要乱扔东西。芸芸顿时大哭起来,还边哭边骂:“坏妈妈,坏妈妈!”

      超市里人来人往,芸芸的哭声和骂声让超市理货员跑来询问出了什么事情,而周围购物的人们也纷纷停下脚步,用审视、疑惑的目光看着芸芸妈。芸芸妈很尴尬,似乎自己真的是个坏妈妈,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她把购物单往包里一塞,推着采购车,一溜烟地跑去收银台结账。

      回到家,芸芸妈余怒未消地对丈夫说:“芸芸这孩子真是被你惯坏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惹我生气!”而丈夫一句话怼过来:“我看是你有问题,芸芸怎么不惹别人,专门惹你呢?”这下芸芸妈傻眼了,是啊,她也想不通,女儿到底是咋回事?于是,芸芸妈找到我进行咨询。

      分析:负面行为是内在需要的指示灯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芸芸妈与其给孩子贴上“被惯坏了”的标签,不如追问一下其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芸芸不惜被打手和训斥,甚至用她平时最爱吃的冰激凌也不能够收买她?

      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中,芸芸的行为是典型的“寻求关注的行为”,即这些行为会帮助孩子获得家长的关注,满足其被关注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父母是孩子尤其低幼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他们完全依赖于父母以获得必要的营养、爱与支持。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孩子慢慢了解和掌握了如何才能持续地得到父母的关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他会失去父母的关注。对孩子而言,就算被训斥甚至被惩罚,也比被忽视要强得多。所以,当孩子无法以积极的正面行为获得父母关注时,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通过负面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这里,要澄清一下“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没有好坏之分,不像有些人想当然的那样——“正面行为”就是对的、好的,“负面行为”就是坏的、错的。孩子表现出的行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其内在需要达成度的指示。像你驾驶汽车,汽车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了,于是你知道车快没油了,该加油了。但是你不会认为,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了是不好的事情,是汽车做了坏事。

      同理,孩子表现出的行为是其内在需要的指示,是其内在动机系统和情感需要的指示。无论正面行为还是负面行为,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一个“指示灯”,在孩子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感情和需要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正面或负面的行为来了解其内在的需要。

      孩子虽小,但很聪明。日常生活中,如果他的正面行为不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那他马上会做出负面行为,以期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因为,他根据以前的经验得知,有时候“负面行为”会比“正面行为”更容易获得关注。

      我问芸芸妈,下面哪些行为会让你立刻放下手头事情转而关注孩子:是“正面行为”如孩子搭好了一个乐高让你看,还是“负面行为”如孩子号啕大哭?芸芸妈回答,是后者。当孩子提出想和你一起玩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忙而拒绝她?芸芸妈回答,有时候会的。但是当孩子乱扔东西的时候,你是不是马上就停止了手头工作,来到了她身边呢?芸芸妈说,是啊,我来到她身边主要是为了批评她。但即便是批评,对孩子而言,依然是一种关注。

      哦,原来是这样。芸芸妈恍然大悟。然后,她提出疑问:“那孩子不惜以负面行为寻求关注,是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呢?”

      其实,过分地寻求关注并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大脑发展出的对早期被忽视经历的回应或补偿。毕竟,寻求与父母的互动是幼儿的基本生存本能,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来形成自身的安全感。他们会尽一切可能获得父母的关注,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