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给予宝宝疼爱与呵护,尤其是在他毫不隐藏地呈现出坏脾气的时候,依然能心态平和、充满爱地去拥抱他。然而,这却并不容易做到,这需要我们熟悉和了解宝宝的心理现象和特征,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修炼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控制力。 场景一 宝宝遇事特别急躁 一岁半的艺艺是个急脾气,妈妈苦于被她缠得太紧,因为艺艺不能承受任何“被怠慢”的痛苦。肚子饿了,就会大发脾气,哭得满脸通红;感到疲倦了,也完全讲不通道理。艺艺的妈妈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宝宝不能延迟满足?没有一点耐心去等待呢? 认识宝宝的坏脾气 2岁前,是宝宝与养育者建立亲密感和信任的关键时期,而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是以被及时满足为前提的。若父母总是不能及时满足宝宝,宝宝会表现出愤怒和恐惧,表现在行为上,常为大哭大闹,大发脾气。其实,安全感是该年龄段幼儿的正常情感需要,当孩子的生理需要和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及时回应,他就不会因“无法被满足”而感到恐惧。而刻意的“延迟满足”训练,并不利于宝宝的心理成长。 家长应对妙计 2岁前的宝宝语言技能虽已有一定发展,但由于交流和表达能力有限,当身体饥饿、疲惫、困倦、疼痛时,他无法清晰而顺畅地表达具体的感受,所以常常表现为发脾气和哭闹。我们在尽量及时满足他的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和他一起觉知和确认自己的身心感受,“宝宝是不是肚子饿了,妈妈马上给宝宝吃饭。”“宝宝是想睡觉了吗?”“宝宝肚子疼吗?我帮你揉一揉好不好?”“宝宝累了?我抱抱你吧!”“这样的沟通,既可以引导宝宝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呵护,学会交流与表达。 场景二 宝宝缠着要某样东西 妈妈经常带3岁的小洁一起逛超市、商场,小洁却见啥要啥,不给买就大哭大闹,甚至顺势在地上打滚,让妈妈尴尬又为难,结果每次去超市,都会带回一大堆垃圾食品或者小洁根本不感兴趣的玩具。 认识宝宝的坏脾气 3~6岁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占有欲。因此,希望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属于正常现象。当被拒绝时表现出的系列行为仅仅是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耍赖”“发飙”便是他尝试的方法之一,这些行为也显现了其该阶段认知和情绪发展的水平,如自控力较差、表达方式单一等。 家长应对妙计 妥协,把孩子要的玩具买回家,立马解决哭闹的问题。或是直接抱起孩子指责、呵斥甚至情绪失控到动手打,企图马上压制孩子。这些典型的“迁就满足”“以暴制暴”的方法看似解决了现场,实则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再次“引爆”,而一发不可收拾! 正确的做法是,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可适当转移注意力。比如和孩子说,“我们回去坐扭扭车或是看一集动画片”。但这只是让孩子从“耍赖”“发飙”的场景中脱离出来。过后,要找机会和他“约法三章”,打好“预防针”,避免类似的情形再现。 如果当时孩子的情绪比较激动,可以试着抱一抱孩子。“这个玩具的确很好玩,你一定很喜欢吧!”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家长再引导说明不能满足的原因。 孩子的情绪仍不能平复时,我们可以尝试第二招——“情绪撤出”,允许其宣泄情绪。即给孩子留下情绪发泄的“空间”。当然,大人并不以“离开现场”为威胁,而应和孩子说明:“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等你安静下来,我们再谈。”等孩子停止了哭闹,可以带孩子移步角落,耐心地解决问题。 当孩子的要求变得很无理、执意要满足时,大人们就要把握原则,“不轻易妥协”是底线! 场景三 宝宝因不会做某件事情而发飙 乐高是楠楠最喜爱的玩具,可他却总是因为无法顺利完成而发脾气。一次搭篮球场景的乐高积木时,楠楠在几次尝试不成功后,突然“暴怒”,开始抱怨:“为什么拼不起来?为什么拼不起来?我不要玩了!”说完,开始摔乐高零部件。 认识宝宝的坏脾气 孩子往往会渴望成功的体验,在游戏或学习中表现出了追求成功的强烈欲望,但在遇到挫折或屡遭失败后,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又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解决,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情形。我们可以将此视作孩子学习克服挫折的过程。案例中的孩子恰恰表现出了他需要成人的介入和帮助。 家长应对妙计 如果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呵斥孩子,禁止孩子发脾气。或者批评指责孩子“笨”“不肯动脑筋”“没有耐心”,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的坏脾气更激烈。直接包办代替,看似及时抑制了宝宝的情绪,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我们可尝试更有针对性的办法——作为孩子的玩伴参与游戏。即在游戏情境中先缓和孩子的情绪,再解决问题。因为当成人融入游戏情境时,更容易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乐高玩具,假装哭泣道:“我好疼,我好疼……”引起孩子的关注,在控住孩子情绪和行为时,了解原因,再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事后,还可再和孩子交流,下次遇到困难时可以采取的正确方法——寻求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孩子挑选适宜的玩具、图书和游戏。 场景四 宝宝不肯好好睡觉 每天晚上,馨馨入睡都很困难,她一定要妈妈陪着睡才行,妈妈一离开,她就会一直哭闹,大喊:“妈妈,我要妈妈!”妈妈如果有工作要做,不理她,她会一直哭到没了力气才睡去。全家人为此头疼不已,睡前时间成了一家人最难熬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