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管理及其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晓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内容提要:

意识形态管理是国家或政党借助各种管理手段,发挥多种管理职能,协调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确保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时代的中国,推进意识形态管理的科学化,关乎国家安全、政党存亡和人民福祉,只有不断提高其意识形态的管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共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不惧挑战,保持自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意识形态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并与我国的意识形态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开阔视野,知己知彼,交流互鉴,提高我国的意识形态管理水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国家或政党借助各种管理手段,发挥多种管理职能,协调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确保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阶级或利益集团都不可能随意把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奉为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都必须对担当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进行‘管理’。”[1](P332)在新时代的中国,推进意识形态管理的科学化,关乎国家安全、政党存亡和人民福祉,只有不断提高其意识形态的管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共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不惧挑战,保持自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意识形态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并与我国的意识形态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开阔视野,知己知彼,交流互鉴,提高我国的意识形态管理水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管理的历史发展

       按照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和服务对象,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主要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两种不同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体现在二者所反映或维护的不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上。中国与美国作为这两种性质迥异的意识形态践行力量,在意识形态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代表性且各具特色,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1.中国意识形态管理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意识形态管理经历了不同社会形态的起承转换,蕴含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中,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管理思想上。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再到明清“经世致用”新儒学的变革性发展,涵盖着“克己复礼、崇尚和谐、与人为善”等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灌输教化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行动旨归,也为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提供了必须参照的基本准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管理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伴相生,为中国的意识形态管理奠定了“为政以德”的基调。

       进入近代以后,就整个中华民族而言,中国的意识形态管理主要围绕“革命斗争和救亡图存”展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国人民在战火中寻求“民族独立”,无数次失败的救国实践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它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实现民族独立、迈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在浴血奋战、披荆斩棘中建立了新中国。这一时期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管理始于党领导的军队政治工作,始于党积极开办工人夜校和劳动补习学校,发展党团组织,成立支部,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成熟于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不仅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管理的新天地,而且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斗争觉悟”。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侧重说服教育,要求在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的前提下走群众路线,以争取人民群众的政治拥护和实践支持;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侧重党内整风运动,要求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以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革命意志;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培育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标志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生动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解放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探索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出文学艺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工作方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核和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要求人们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反思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以及遇到的新矛盾;要求针对社会的结构转型和体制改革,提高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思维能力;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普遍真理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立的“人民利益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超越性”,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

       2.美国意识形态管理的历史发展

       在美国,意识形态管理起源于国家的形成。1607年,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陆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1620年,在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政治迫害下,一批追求平等、自由的清教徒移民乘坐“五月花号”货运帆船驶出大西洋,驶入北美大陆,并签署了象征“上帝选民”共同意志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美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份思想政治文献,开创了属于美国的精神文明史。随着移民族群的扩大,清教徒们发动“大觉醒”运动,在改造欧洲不平等不民主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帮助殖民地人民逐步形成了体现“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内涵的新教思想和伦理道德,逐步形成了“我是美国人”的政治文化心理。在漫长的美国独立战争中,新教思想始终没有缺席。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所谓“民主”“权利”等思想体系的胜利,在他们看来,美国不属于“某家”,而应当属于合众国的人民,政府不属于统治者,而应该是保障人民权利的社会工具。独立战争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文化埋下了“种子”,为美国的意识形态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