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会出现育儿焦虑,曾有一条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一对教师夫妻在家里给自己孩子补课,被一位学生家长投诉到教育局。核心意思两点:自己孩子本来就比老师孩子差,老师还在家里给他家孩子补课,这不公平;希望提高教师子女的录取分数,或者让教师免费给自己孩子补课。这位家长的逻辑固然让人哭笑不得,但也在侧面反映了一个扎心事实:中国父母真是焦虑到了新高度,焦虑出了新花样。在西南大学曹廷华教授看来,这种焦虑其实是本末倒置的,那么曹教授是如何理解家庭教育,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在本期推荐文章《曹廷华教育谈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列首位》中,曹教授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孩子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天真无邪、善良可爱的代名词,但事实上我们身边不乏喜欢捉弄、嘲笑,甚至恶意欺负同伴,冷漠自私的小孩。孩子冷漠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缺少人生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同理心。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是:“有对的感受,才会有对的行为”。当一个人知道做一件事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相关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时,才会做出正确的事。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察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同理心的人在乎自己,也在乎别人,所以不会变得冷漠而不近人情。那么,要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本期推荐的《同理心,拯救冷漠的小孩》一文,为您做了解答。 有些孩子特别喜欢与小朋友比赛,吃饭、骑车、荡秋千……什么都要拿来比一比,看谁得第一,不比不行,比输了又会哭闹不休。家长大为头疼的同时,也在思索:宝宝为什么凡事都要争第一?面对这样争强好胜又输不起的孩子要怎么教育引导?当孩子成长到某一阶段就会产生竞争意识,但如何让这种竞争意识良性发展,则需要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合理引导。孩子争强好胜究竟出于什么原因呢?本期推荐的文章《宝宝为什么凡事都要争第一》中,针对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了孩子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如果您家的宝宝也爱凡事争个第一,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