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9.09.015 晚清以降,欧洲文艺复兴文化逐渐在华传播,与近代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清末民国不少学者、思想家、文学家都曾呼唤中国的“文艺复兴”,其言说重心不尽相同,但有其连续性和共性,显示了近代思想、学术的复杂历程。今人关于近代“文艺复兴”说的论述仍集中于胡适和五四思潮,①少数涉及清末“古学复兴”者流于罗列事实,尚未注意其与学术趋势的内在关联,对其思想本质的探讨仍显不足。②目前的五四研究也大抵偏重于思想观念和政治事件,而对新文化的学术根柢缺少探讨。盖一则因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学术上逊色于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前辈大师。再则,在思潮变幻、主义风行的激情岁月,学术的社会角色被无形遮蔽了。五四思潮的发动、参与及稍后的诠释者大多是知识精英。他们注重思想革新,而又浸润于古今中西之学。当后人着眼于中西文化的个性,纠结于中西文艺复兴的差异及其政治关联时,则近代“文艺复兴”说不免牵强附会。但如果探析其学术基础及源流,注意它与学术多元化的内在一致性,则其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鲜明可见。本文从学术思想史角度考察,以期加深对近代“文艺复兴”说及五四新文化的认识。 一、褒贬不一的“文艺复兴”说 因认识角度不同,人们对五四思潮的称呼难免会横岭侧峰。当时人多称为“新文化运动”或“新思想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的又称之为“启蒙运动”或“文艺复兴”。胡适表示:“我本人则比较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新文化运动“与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极多的相同之处”。虽然尚未涉及艺术,而文学革命“是一项对一千多年来所逐渐发展的白话故事、小说、戏剧、歌曲等等活文学之提倡和复兴的有意义的认可”,两者没有什么不同。③胡适重视复兴民间学术文化,有时也称之为“再生(时代)”。 受其影响,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创办了《新潮》,刊名英文为The Renaissance。傅斯年说:“我以为清朝一代的学问,只是宋明学问的反动,很像西洋Renaissance时代的学问,正对着中世的学问而发,虽说是个新生命,其实复古的精神很大。所以我平日称它做‘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他认识到欧洲文艺复兴重视求真,而清代经学仍不免囿于儒学观念,但考据学盛行的“清代学问在中国历朝的各派学问中,竟是比较的最可信最有条理的”④。随着胡适师生推波助澜,“文艺复兴”说在五四以后广泛流播。检索民国期刊可见,当时以欧洲和中国“文艺复兴”为题的文章约有200多篇。有的介绍了欧洲文艺复兴,有的表达了对中国“文艺复兴”的期望和构想,有的则比较了清末“古学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胡适有关中国“文艺复兴”的中英文讲稿、文章多达数十篇,也被一些外国学人称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胡适的“文艺复兴”说获得了不少赞同。有人断言:“五四运动与十五世纪之欧西文艺复兴,同一意义,同一价值,故曰:‘五四运动者,中国之文艺复兴也’。”⑤这类言论在三四十年代的报刊上每每可见。直到抗战结束后,还有人肯定:中国的文艺复兴并非“复古”,而是实现文艺繁荣的运动,“‘五四运动’是曾经担负这一使命的”⑥。 与此同时,“文艺复兴”说也遭遇了非议。抗战时期,任职于中央大学的李长之虽期望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一个“西化运动”,所以“不赞成用‘文艺复兴’来称呼‘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只是一个启蒙运动”。而外国学者把胡适誉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不能不说是有点张冠李戴了”⑦。李长之的评论反映了30年代一些人对五四的新认识。他们不赞成胡适那样借复兴之名,行改造之实,而更倾向于复兴中国文化。 “文艺复兴”说的情形比较复杂,也有鱼目混珠。30年代初,国民党要员陈立夫借此攻击共产党,认为“自经共产党利用它(文艺复兴)作为斗争的工具以来,可算是中国文艺上遭了一个莫大的厄运”。他强调应“抱总理大无畏的精神,与恶劣的环境誓死去奋斗”⑧。受此影响,有人声称:就兴起的原因及本质来看,国民政府推行的“新生活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⑨。这类言论流于政治口号,本质上与学术文化关系不大。新文学健将周作人曾在20年代将文学革命比作文艺复兴,出任伪职之后仍认为:“中国文艺复兴,此名称极佳,吾辈固无日不在梦想中”。那时依附日本侵略者的周氏所谓“文艺复兴之梦”,或许真像痴人说梦,但亦委婉地流露了眷恋中国文化的心理。而他强调“中国文艺复兴是整个的,就是在学术、文艺各方面都有发展”则不无所见。⑩ 因为近代“文艺复兴”说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复杂性,以至时人、后人的认识难免雾里看花。当代仍有人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起源于“自发”,且“自尊”“自信”,而五四知识分子带有“疑古”“破古”“毁古”的思想倾向。五四新文化人虽有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要求,却最终被民族主义所吸引,皈依于各种主义之下。即使在最相似的文学领域,五四时期倡导的白话文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而中国新文学虽一度热衷于人文主义,但“很快就发展为一种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混合物”,后来又变成了“革命文学”。故有的论者认为,“在精神实质上,五四时期的文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极少有相似之处”(11)。甚者认为,胡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极其荒谬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