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爱国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慧敏,曲建武,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张慧敏(1986- ),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曲建武(1957-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条件与工人运动现实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三种爱国观的批判,形成了独具历史特色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为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列宁批判了小资产阶级传统爱国主义的空想性与动摇性,揭示了“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的观念就是个人利益至上的国家虚无主义思想,阐明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危害性。同时,列宁将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支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规定为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的本质。这启示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切实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11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59-06

       列宁爱国主义思想在人类爱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列宁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对三种爱国观的批判,阐释了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的本质。列宁爱国主义思想有力指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新生苏维埃政权建设。对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极具现实意义。

       一、列宁对三种爱国观的批判

       1.小资产阶级的传统爱国主义

       列宁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道出了传统爱国主义的定义,即“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列宁认为“彼此隔离”的政治经济环境造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由此形成了俄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狭隘性。列宁认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在抵抗外来侵略过程中起到了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渐渐开始展现阻碍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面,成为革命发展的一大阻碍,必须要以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加以代替。

       (1)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充满幻想与空谈

       列宁认为,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观点自始至终充斥着幻想成分,只善于对国家未来蓝图的空谈和给出不切合实际、无法付诸实践的改革方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民粹派为代表的俄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表露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成分。他们一度否认俄国存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事实,认为俄国可以绕开资本主义走第三条道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俄国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后期又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存在是一种人为的“偶然”现象,拒不承认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和所带来的弊端,企图回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抗。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前后,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幻想与空谈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顾新生苏维埃政权没有正规军队的事实,主张与德国进行殊死搏斗。列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军事搏斗,就是犯罪。除此之外,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局限,他们很难懂得,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国家永远只能是镇压无产阶级的机器。小资产阶级只能抱着“纯粹民主”的幻想远离阶级斗争,幻想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能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民主。列宁认为,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幻想与空谈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必须对其加以批判和转化。

       (2)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带有严重的动摇性

       列宁认为,正是由于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的影响才使第二国际在帝国主义战争中走向破产[2]。小资产阶级以改良主义代替社会主义革命,否定阶级斗争,鼓吹阶级合作的传统思想必然导致会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在大资产阶级占优势的情况下转向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他们的阶级性质决定了他们只能盲目崇拜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合法性,而不能拿起武器付之革命行动。当然,在德国帝国主义破产之时,小资产阶级又能因其相同的特性开始转向布尔什维克。可见,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明显的不坚定性,表现为在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之间的不断动摇。列宁认为,虽然无产阶级知道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会牺牲亿万人民显而易见的现实利益,但是,他们更加懂得这不过是革命的策略。列宁断定,小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会分裂为三派:一派是转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的真正爱国革命派,一派是保持中立的,一派是归附英美资产阶级的卖国派。面对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列宁号召布尔什维克党利用和支持小资产阶级爱国派的转变,促成中立分子向无产阶级接近的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2.“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的国家虚无主义

       “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是列宁对资本主义时代逐利性经济所产生国家虚无主义思想的直观表述[3]。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削弱了原有的旧的对家庭、对祖国的依恋情感,产生了“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的观念。这一美其名曰的现代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是只顾眼前个人利益的国家虚无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冲击和削弱了无产阶级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意识。

       (1)“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观念是国家虚无主义思想,不是爱国主义

       列宁认为,“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逻辑在国家问题上的体现。这一观念体现了人的内在追求的虚化,将人的追求仅仅围绕在金钱等物质之上,这是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出发,否定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根本矛盾所致。“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观念抹杀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单纯强调横向物质生产水平的对比,企图忽略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列宁认为,“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这一观念根本不是爱国主义,而是个人利益至上的国家虚无主义思想。它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民族、集体至上,只顾眼前物质利益。如果任其蔓延和发展,必然将损害国家民族利益,不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必须要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