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演化及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杜军(通讯作者),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天津 300072;韩子惠,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72;焦媛媛,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京东金融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供应链金融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探索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演化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成长,行业竞争和客户需求是主要外部驱动因素,内部驱动因素包括大数据技术、风控能力和资金实力,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2)成长驱动因素的变化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服务设计,从而带动盈利模式沿着平台辅助型-平台担保型-平台开放型的路径不断演化;(3)互联网金融服务设计的要素框架包括服务定位、产品开发、客户结构、服务体验和服务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成长驱动因素、服务设计及盈利模式类型相匹配,构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盈利模式动态演化模型,展现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成长过程。本研究弥补了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对企业成长性探讨的空白,并以服务设计作为切入口,建立了盈利模式成长的演化路径及实现路径,为今后的互联网企业成长性研究提供了思路,对此类企业的实践也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字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线下贸易方式逐渐被电子商务所颠覆,大规模的线上交易导致了在线支付、线上信贷、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迅速获得井喷式发展。以P2P网络贷款为例,2010年到2015年间行业累积交易量从不到100亿元发展到9750亿元,2015年比2014年翻两番[1]。这场金融变革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也为中小投资企业及个人提供了有效的投资渠道。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却面临诸多困难。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需要强大的知识库、模型库和信息系统,这对企业科技能力和资金实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泄露风险和操作风险较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不可控性,这对其风险管理能力是一大考验;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扩张又意味着面对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多样化的客户群体,但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行业竞争的差异化需求又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成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有效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识别出存在哪些成长驱动因素,进而才能探讨其成长过程,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成长驱动因素的研究更关注于传统行业,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成长性的研究甚少。现有关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金融模式的创新[2,3]、金融风险管理[4]以及运用数学模型对某一具体模式进行分析[5]。互联网金融服务作为新兴服务业的代表之一,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服务成败[6],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产品成为服务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7],因此本文从服务和产品角度出发探索其成长性,既能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类企业提供实践指导,又是对相关理论缺口的补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诸多企业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时常采取跟随策略,盲目追求规模效应,而忽略其财务盈利的可持续性:或过低定价导致企业亏损并造成经营困难,或为获取短期高额利润而忽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保证及时准确把握商业机会、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必须尽早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有研究表明,盈利模式及其创新是企业生存竞争的关键[8]。没有盈利模式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危险的,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创新性服务类型需要定义全新的盈利模式。此外,现有的盈利模式研究一般来自于商业模式的延伸或包含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当中[9],多数基于价值链角度构建静态盈利模式[10],鲜有对盈利模式转型或动态变化的探讨。

      鉴于现有理论研究的盲点,本研究聚焦以下几个问题:(1)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成长驱动因素包括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盈利模式的构建和演化?(2)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演化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盈利模式的类型是什么?(3)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是如何实现不断演化的,其实现路径是什么?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文拟选取大型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京东金融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供应链金融服务(以下本文简称为京东供应链金融)展开纵向案例分析,识别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成长驱动因素及其特征,揭示成长过程中盈利模式的动态演化,从而洞悉其实现路径,打开互联网金融服务成长的黑箱。

      1、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来源于商业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其概念和相关特点不断进化和改变。国外的互联网金融实践与研究远早于国内。国外学者一般将互联网金融称为“在线金融”或“电子金融”,认为其是一种使用信息技术交流和计算的金融服务市场[11]。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始于2011年,谢平和邹传伟[2]首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个中国本土化的概念: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之后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其内涵界定十分困难,但却并未影响学者们对其的研究热潮。

      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第一,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及内涵[11,12]。第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分析和探索[3];第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4,13];第四,基于互联网金融某种具体模式采用定量、建模方式进行的研究[5]。前两类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后两类则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定量分析方法。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形式,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但仅有极少数学者基于服务角度进行了相关探索。Alroaia等学者总结出评价网络融资服务质量的维度[14];我国学者多以服务创新为研究点,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的结构维度[15],探索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各维度的具体特征[16]。

      2、成长驱动因素的研究

      经济学界最早对企业成长动因进行了探索,主要分为内生成长理论和外生成长理论两类。新古典经济学主张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部分学者认为外在的因素是决定规模经济的主要力量[17],另一部分学者则主张外部经济给企业成长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内部良好的管理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保障,且资本量的大小决定企业的成长[18]。以钱得勒为代表研究企业制度变迁的学者认为企业内部发达的行政协调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成长[19]。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的企业成长动因多为内外结合视角,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特性和时代背景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者更加注重外部因素的探讨,对企业自身特性关注不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