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吴愈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数据,探讨班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社会遵从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教育期望随班级平均教育期望的升高而提高;在社会比较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教育期望随班级平均学业成绩的升高而降低;同辈群体能力构成的异质性水平对青少年教育期望具有正向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学业成绩会调节相关影响因素的强度;学生成绩越好,受遵从效应的正影响越大;成绩越差,受比较效应的负影响越大,受异质性水平的正影响越大。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字号:

      考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存在于许多方面(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与学业表现等)(Fletcher,2010;程诚,2015)。研究发现,在阶级再生产的过程中,同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Blau,1994);家长对孩子的成就并没有直接影响,能够影响孩子的唯一环境因素就是同辈群体(Sacerdote,2001)。

      因具有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教育获得受到大量关注。许多研究探讨了同伴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好友教育期望与个体期望密切相关(Haller & Butterworth,1960);在加入包括同辈群体在内的重要他人变量后,父辈职业地位对子代教育获得的直接影响消失了,个体教育开始通过同伴等间接作用而获得(Haller & Portes,1973)。此外,学校层面的阶级(Bain & Anderson,1974)或种族(Coleman et al.,1966)构成也会通过同伴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或教育期望。

      同伴对个体具有正向影响,也具有反向影响,即具有规范和比较两种功能(Merton,1968)。其中,规范功能是指群体情感和观念会感染个体,使个体对群体产生遵从(conformity),采取同群体一致的行动;比较功能是指个体会以群体成员的客观状态作为参照标准,修正对自身的评价。

      本研究以参照群体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探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教育获得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关注教育期望这一结果变量。一方面,教育期望是预测学业及其他成就最为重要的指标(Jacob & Wilder,2010);另一方面,作为情感倾向,期望会受到个体所处社会环境中价值观念和规范的影响,而对教育获得的期望也受限于个体在学业能力地位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如考试成绩)。因此,以具备主观倾向和客观状态双重属性的教育期望作为研究切入点,有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同伴参照群体的两种功能对青少年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大量文献表明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但这些结论主要源于西方社会的经验和现实。当把目光转向中国青少年时,则需要考察特定的社会结构或和文化特征。在计划生育“少生”和“独生”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家庭子女数迅速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①在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社区的衰落后,农村家庭的孩子不再成长于有伙伴结对玩耍的熟人社会;城市家庭的孩子也丧失了在单位大院中与同龄人嬉戏的美好时光。对大多数中国青少年而言,学校中的同龄人成为最重要的同辈群体。此外,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青少年往往承受着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对更高排名的渴求。能否取得良好排名不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取决于同辈群体的能力水平。对青少年来说,同辈群体不仅是“良师益友”,也是同场竞技的“对手”;对手愈强,则意味着对自身处境愈不利。所以,从教育期望的角度出发,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社会心理层面,而是更多基于个人相对能力的理性选择的含义。

      我们的研究问题是,青少年的教育期望是否会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的主观教育期望和客观能力构成对个体的教育期望分别具有什么影响?个体的能力是否会调节以上影响的强度?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同伴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遵从和社会比较这两方面。以此作为理论框架,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同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一)社会遵从

      开始脱离家庭但还未完全独立的青少年虽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更希望获得同伴的肯定、钦佩和尊敬(Coleman,1961)。为了为同辈群体所接受,青少年会与同伴保持一致。在辍学、越轨等不良行为以及成绩提升、大学录取等良好行为上,这种一致性皆有所体现(Gaviria & Raphael,2001;Fletcher,2012;Hasan & Bagde,2013)。青少年还会回应其同伴做出教育决策(Frank et al.,2008)。还有研究发现,同伴(Alexander & Campbell,1964)以及“同伴的朋友”(Carbonaro & Workman,2016)的大学教育期望都会对个体期望产生积极影响。

      在社会遵从效应的作用下,青少年教育期望会受到同辈群体教育期望的积极影响。如前所述,学校中的同伴是我国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于西方学校的选课走班制,我国中小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固定的班级内进行的。因此,同班同学是个体互动最为频繁的群体,也是形成教育期望最为重要的参照群体。在同一个班级内,其他同学的平均教育期望形成了群体规范,作为特定班级成员的青少年只有遵从这种规范才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为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a:班级同学的平均教育期望水平越高,个体的教育期望越高。

      此外,如果个体自身的学业成绩越好,则表明他们越符合教育体系所倡导的规范,个体也会越乐于遵从班级内部的规范,同伴期望水平的影响也会更大。为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b:个体的学业成绩越高,班级同学的平均教育期望水平对个体教育期望的影响(遵从效应)越大。

      (二)社会比较

      除了对个体进行规范进而形成遵从效应,参照群体还具有社会比较的作用,也就是为评价自身或他人提供比较的框架(Kelley,1952;Merton,1968;Turner,1956)。参照群体的状态会影响个体对情景的定义,进而导致不同的判断(Merton,1968)。这种情景定义也包括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当缺少客观、非社会的手段时,人们往往会同他人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能力(Festinger,195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