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空间分布有序的城镇所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1],重点关注的是所有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及联系状态,核心目标是实现不同类型城镇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2]。中国城镇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2000年以后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2-3]。而且不同行政层级的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已成为指导国家和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依据。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强调要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城镇体系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阶段城镇体系的学术研究成果中,研究对象多为国家尺度[4-6]和东中部较为发达的省级尺度[7-9],主要运用城市分形理论[10]、城市位序规模法则[11]、重心移动模型[12]、多维尺度分析[13]、夜间灯光数据[14]、GIS空间分析[15]等方法对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科学探究。同时受数据可得性等因素影响,城镇体系学术研究中多以县级市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建制镇多被忽略。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寒偏远,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当地城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国内学术界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关注也明显不够。另外,我国人口统计口径复杂多变,时空可比性较差[16-17],而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更加不易获得[18],多以公安部门统计的城镇非农业人口作为衡量城镇人口规模的指标,不能反映城镇人口规模等级的实际情况。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仅有少量几篇关于青藏高原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分析的文献[19-20],不仅发表时间较早,而且均未能整体刻画青藏高原城镇体系的时空格局。部分学者分别对青海和西藏2个省级行政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轨迹及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21-24],但都是历史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形成与发展历程的定性描述,同样缺乏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等级结构的定量分析。为此,本文以建制镇以上的镇区和城市市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空间基尼系数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1990-2015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重心移动模型揭示了青藏高原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重心的迁移规律,为科学认识青藏高原城镇体系的时空演变格局、优化青藏高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提供基本依据,对加快推进青藏高原新型城镇化进程、落实中央提出的实现青藏高原长治久安的总体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提出了资料缺乏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条件下城镇规模的合理估算方法,这在中国城镇化研究中普遍缺乏建制镇数据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位于26°00'N-39°47'N、73°19'E-104°47'E之间,总面积约250×10[4]km[2][25]。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约190×10[4]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9.8%。考虑到研究的代表性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所提及的青藏高原,特指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所辖区域。该区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由于地形复杂且海拔高,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人口密度较低。地理环境因素及其历史发展基础导致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城镇化水平极低,与东部、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加大。1990-2015年,青藏高原总人口由658.41万人增加至912.53万人,城镇人口由139.84万人增加至383.32万人,城镇化水平从21.24%增长至42.01%,与全国平均水平56.10%相比,落后14.09个百分点。其中,青海省总人口由438.81万人增长至588.56万人,城镇人口由114.54万人增长至293.45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6.10%增长至49.86%;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由219.60万人增长至323.97万人,城镇人口由25.29万人增长至89.87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1.52%增长至27.74%。青藏高原总体处于城镇化初期向加速发展的过渡阶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显著的高寒地域特征[19-24]。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基础地理信息来源 本研究中青藏高原地级、县级行政单元矢量边界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共享的全国地级、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26]。城镇的点状分布数据,首先是根据青藏高原1990-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资料确定建制镇以上城镇的名称,其中1990年青海、西藏两省区的乡镇行政区划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91》[27],2000-2010年青海、西藏两省区的乡镇行政区划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28],2015年青海、西藏两省区的乡镇行政区划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6》[29],然后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器获得青藏高原1990-2015年不同时期城镇的空间位置信息并在地图中对其进行精准核对,并借助ArcGIS 10.2软件,生成不同时期青藏高原所有城镇的时空分布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