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成环境、社会环境与郊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参与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屿恬(1995- ),女,四川乐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上海 200241;塔娜,通讯作者(1986- ),女,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E-mail:nta@geo.ecnu.edu.cn,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城市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应对城市快速郊区化中出现的社会与社区问题,需要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的新的社区发展理念,构建宜居的社区生活圈。开展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提升郊区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区生活圈规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测度了居民的社交网络与社区满意度等社区社会环境,刻画了居民社区非工作活动特征,并构建了有序logit模型与中介模型分析社区社会环境对居民非工作活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上海郊区社区生活圈承载了居民大部分的家外非工作活动;(2)社区常联系人比例与社区安全满意度等社会环境特征对居民社区非工作活动参与有积极影响;(3)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社区非工作活动参与的直接影响显著性较弱,但会通过居民社区感知产生间接效应。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与郊区化的背景下,郊区已经成为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前沿[1],大量郊区社区涌现,长距离通勤、生活设施配套不足、社区参与缺乏、社区活力下降等社区问题也随即产生[2]。随着城市规划对空间优化与社会建设的关注,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引发了学术界与规划界的研究热潮[3]。社区生活圈规划强调在步行可达范围内构建安全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4-7]。因此,开展非工作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理解郊区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区生活圈规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社区空间与居民非工作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9]。大量研究关注建成环境的影响,其衡量通常包括密度、多样性、设计、公共交通可达性等“5D”要素[9-10]。已有研究多将非工作活动按照家内、家外划分,提出建成环境对居民家外非工作活动参与的频率、活动同伴、出行方式等有显著影响[11-14]。然而,这种划分对于理解社区生活圈作为居民基本生活空间职能的作用有限。近年来,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提出应关注居民社区非工作活动,采取活动类型[15]、社区围墙内外[16]、社区依赖度[17]等多种方法识别居民非工作活动与社区及其生活圈的联系。学者提出,由于社区非工作活动具有近距离、基础性、社会性等特点,其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不仅受到社区建成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居民个体属性、社会网络、环境感知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社区社会环境是居民社区非工作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了社区社会网络、感知环境等诸多方面[18]。一方面,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社区社会网络、社交关系影响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依赖程度,并影响居民社区活动参与意愿[19-20]、活动地点与同伴的选择[16,21]。另一方面,随着对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视,居民社区感知也成为社区研究的重要议题[22]。学者提出,居民对社区安全、社区融合度等的感知是社区社会环境的重要维度,影响居民社区参与[18,23]。同时,社会环境与建成环境并不是割裂开的,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24]。然而,与建成环境相比,目前国内关注社区社会环境的研究总体较少,难以深入理解居民社区活动参与的复杂机制,特别是关注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居民非工作活动参与的综合影响研究有待补充。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刻画郊区居民社区非工作活动特征,运用有序logit模型与中介模型,探讨建成环境、社会环境对居民社区非工作活动参与的影响,重点考察社会环境的作用。具体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郊区居民家外非工作活动现状如何,是否具有社区生活圈内集中的特点?社区社会环境是否会影响社区非工作活动参与?建成环境、社会环境和社区非工作活动参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7年对上海郊区18~60岁居民开展的“上海市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为确保样本的覆盖性和代表性,本次调查按照“区—镇—社区—被访者”的层级开展多阶段抽样,在闵行、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浦东新区这8个郊区地域根据空间区位选取10个镇作为抽样地点,并在每个镇中根据土地利用和社区类型选取若干社区作为调查单元,覆盖了商品房、保障房、自建房等多种社区类型,并在每个社区中开展抽样(调查社区分布见图1)。这种抽样原则保证了郊区社区类型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有利于分析社区空间与非工作活动的关系。调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社区客观建成环境的观察记录,由调查员根据观察,记录社区内部设施环境情况;二是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及家庭社会经济属性信息、活动日志、社会网络关系、社区感知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活动日志包括了一个工作日和一个休息日共连续48h的活动与出行信息。此次问卷调查共收集了58个社区1593名居民的数据,得到有效问卷1140份。

      为分析社区非工作活动的影响因素,对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筛选,选择社会经济属性、活动日志、社会网络信息、社区感知信息四部分均完整,并且在调查期间开展了非工作活动的样本共432个。表1为样本概况。样本中女性略多于男性,本地居民略多于外来人口,年龄以30-49岁为主,已婚人群接近一半;75%以上的居民具有稳定就业或学业,居民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大多在5000-20000元,超过65%的居民拥有住房产权。

      表1 被调查居民基本信息
属性类别数量比例(%)
性别20848.1
22451.9
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9020.8
高中与大专20046.3
本科及以上14232.9
年龄18-20岁9221.3
30-39岁15435.7
40-49岁10624.5
50-60岁8018.5
户口状况本地(上海)户口23053.2
外地户口20246.8
就业情况稳定就业/学业33477.3
其他9822.7
婚姻状况已婚19946.1
其他23353.9
住房产权有住房产权28566
无住房产权14734
家庭平均月收入≤5000元5412.5
5001-10000元15936.8
10000-20000元12428.7
20000-50000元5913.7
>50000元9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