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的解决路径及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海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基本理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陈留定,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专业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提高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是美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帮助流动儿童顺利接受学校教育,美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法案,不断完善相关监管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优化家校合作方式和内容等,在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分析美国的探索过程,总结美国经验,可为我国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提供参考和有益借鉴。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9)08-0234-09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7周岁流动儿童数量为3581万,与2005年相比,增幅为41.37%。①近年来,流动儿童数量呈增长趋势,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有所延长,表现出移民倾向。然而,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各省市入学和升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迄今为止,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的教育问题仍未得到较好解决。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便注意到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自颁布“流动儿童教育计划”(MEP)以来,美国在促进流动儿童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根据社会需求和流动儿童教育实际,不断修订与完善相关法案、政策等,逐渐建立了完备的、全方位的教育支持体系。本文重点阐述美国促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探索过程,总结美国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的解决路径,旨在为我国建立流动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提高流动儿童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一、美国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特殊意蕴

       1.流动儿童的概念演变

       美国1966年颁布的MEP中,把儿童流动时间和儿童家庭所从事的职业作为流动儿童的判断标准,认为流动儿童是在流入地停留时间超过12个月的季节性流动农业工人子女。该法案把5-17岁的流动儿童列入资助范围。②到1974年,那些因家庭从事渔业和日常食品加工业等工作而变更学区的儿童也被归为流动儿童范畴。③1988年,美国《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ESEA)将资助的流动儿童年龄从5-17岁扩大到3-21岁。④如今,美国关于流动儿童的界定越来越明确,《美国学校促进法》(1994年,IASA)⑤、《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2002年,NCLB)⑥和《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法》(2015年,ESSA)⑦均从年龄、时间、流动类型、流动目的和流动范围五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内涵进行界定(如表1)。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首先,三个法案对流动儿童的年龄和流动时间的规定相同;其次,在流动类型方面,NCLB取消了随监护人流动的流动儿童群体,ESSA又进一步对儿童和青年做了区分;再次,在流动目的方面,ESSA取消了对具体工作的要求;最后,在流动范围方面,ISAS和NCLB只提出了学区发生改变,而ESSA要求住所和学区均要有所变动。另外,ESSA对流动农业工人和流动渔民也做了明确规定,这是ISAS和NCLB均未涉及的内容。ESSA规定:“流动农业工人”指在过去的36个月内进行合法流动,此后从事新的临时性或季节性农业工作或以农业为生的人员。如果一个人迁徙后未从事原工作,但主动寻找这类新工作,且近期有从事临时或季节性农业工作的经历,这个人仍可以被视为流动农业工人。“流动渔民”指在过去的36个月内进行合法流动,此后从事新的临时性或季节性渔业工作或以捕鱼为生的人员。如果一个人迁徙后未从事原工作,但主动寻找这类新工作,且近期有从事临时或季节性渔业工作的经历,这个人仍被视为流动渔民。

      

       2.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内涵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指流动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教育体系,平等获得教育机会、享受教育资源,适应学校校园文化,获得教师和同伴的接纳,对学校有较强的归属感。教育融入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学业融入、心理融入、文化融入和人际关系融入四个方面。其中,学业融入指能够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活动,持续努力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心理融入主要体现在认可流入地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流入地学校有较好的归属感,具有较高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文化融入过程是个体对原有文化和当地文化冲突的适应、调节和自主建构过程,主要体现在语言、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的主要人际关系,是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学习融入、心理融入和文化融入的前提。

       二、美国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的路径分析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种族的多样性使得美国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受语言、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地位低、经济困难、英语水平较差等也是教育融入面临的主要问题。⑧经过50余年的实践探索,美国政府逐渐建立了集教育立法、决策、执行及监管于一体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了多方协作、精准资助、全面发展的流动儿童教育援助系统。下面详细分析美国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路径。

       1.完善相关法案,由关注受教育权转向教育质量

       1961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建立移民健康中心计划”,解决流动儿童家庭的紧急卫生问题,如糖尿病、结核病等。此时,由于语言障碍,很多流动儿童并不能顺利进入当地学校,部分慈善机构会在教堂为流动儿童建立临时学校。196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ESEA,要求关注贫困儿童问题,⑨初次通过立法拨款补偿处境不利的5-17岁儿童。尽管ESEA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家庭的教育、医疗等问题,但是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教育中断和缺位,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ESEA提供的服务。这主要是由于当流出学校申请ESEA提供的相关服务时,流动儿童可能转移到其他学校,导致流出学校无法将他们计算在学校的申请人中。当他们进入流入学校时,可能会错过学校统计流动儿童的时间,也带来了同样的结果。鉴于此,1966年ESEA法案正式实施时附加了针对流动儿童的补充条款,即MEP。该计划主要用于资助那些因父母工作原因家庭住所不断变动的流动学生,确保流动儿童在跨州或跨地区迁移时享有公平、公正的教育权利和机会,帮助流动儿童克服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保障流动儿童依法享有相关医疗和社会服务。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