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特点与趋势

作 者:
刘江 

作者简介:
刘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编辑。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通过对近四千种期刊发表的有关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的分类整理,在尽量照顾来源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平衡及保证学术质量的情况下,精选了130篇优秀学术论文予以全文转载。转载论文所呈现的期刊分布和第一作者来源情况,反映了年度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的一个侧面。从2018年度的转载论文可以看出政治史研究平稳推进、社会史研究不断拓展、经济史研究继续深入、思想文化史研究耳目一新、人物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等基本特点。2018年度的中国近代史还表现出了学科交叉研究明显、资料更为扩展与丰富、研究者更注重具体实证研究,但宏观讨论缺乏等特点。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9)09-0121-09

       中国近代史一直是史学界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与之相应,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以下简称《中国近代史》)在其历史类各专题中也是体量较大、订数较多的一本刊物,足见其在学界及读者中的重视程度。2018年度,《中国近代史》通过对近四千种期刊发表的有关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的分类整理,反复比对与系统研读,最后精选了130篇优秀学术论文予以全文转载。这些论文涵盖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和思想文化史等几大类,编者在选文时尽量照顾来源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平衡,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覆盖更多的期刊和作者,以期将此阶段学术研究的典型成果呈现于学界,大体反映学界在该年度对晚清民初历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向。本文借此对2018年度中国近代史研究情况进行量化与内容分析,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展现该年度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特点与走向。

       一 转载期刊与作者单位的基本情况

       2018年度,公开发表在各类杂志上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共计1235篇,《中国近代史》共转载130篇,涉及61种刊物,转载率为10.5%,该数据与2017年度大致相同(2017年度转载130篇,涉及69种刊物)。相较于历史类其他专题的转载情况,《中国近代史》的转载量和转载率位居前列。《中国近代史》的论文转载,既客观反映了近代史研究的课题分布现状,也在政治史研究领域有所偏重,在社会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研究等领域,注意各专题选文之间的平衡,篇目数量相差不大。

       从《中国近代史》转载论文的来源期刊整体情况看,历史学类专业期刊仍是重要来源期刊。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学类专业期刊中,如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史林》,非常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前沿问题,2018年度刊登了众多政治史、城市史领域的优秀论文,转载量也随之增加,与2017年度(转载5篇)相比有较大增幅。在综合类期刊中,《学术月刊》《广东社会科学》《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因长期侧重于关注晚清民国历史的研究,发文较多,且质量较优,转载量也较为突出。

       从《中国近代史》转载论文的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看,第一作者主要来自社会科学院系统及各高等院校,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成都。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因其长期以中国近代史为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底蕴和科研实力,研究人员众多,研究成果丰富,反映在《中国近代史》中,转载也较为突出,共11篇,与2016年度的转载数(11篇)持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9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各5篇,这几所高校的历史学院有稳定的近代史研究队伍,在近代史研究领域实力较强。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和暨南大学文学院转载情况看,亦反映出这两所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实力。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论文对作者和来源期刊的规定,《中国近代史》每期对每本来源期刊上的论文控制在2篇及以下,每个作者全年转载量不超过3篇,目的是将选文覆盖更多的期刊和更多的作者。该规定不可避免地会错过许多优秀论文,但保证了期刊来源的多样性与作者来源的广泛性,也利于展现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更丰富的研究观点。因此,来源期刊与作者来源单位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相关情况,从转载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而言,《中国近代史》应当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 转载论文内容分析

       《中国近代史》转载论文所反映出的研究情况,主要集中在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近代人物等方面。因部分论文在选题和研究中属于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在内容上并不适合归属于某一单一领域,为避免重复或遗漏,本文择其要者暂归入某一专题论述。同时,在分析概括时,原则上主要着眼于研究重点、研究趋势和前沿问题等方面,在其他方面可能会有忽略,此实为本文所论的侧重点不同所致,并非忽视相关论文的学术价值。

       1.政治史研究平稳推进

       政治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晚清民初阶段也概莫能外。2018年度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帝退位等重大政治事件及政治革命、制度变迁、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外关系等方面。

       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学界在召开多次学术会议研讨和纪念这一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有关研究戊戌维新改良的论文也陆续发表。一些论文在研究方法和观点上颇具新意。如《维多利亚、温哥华与海内外华人的改良和革命(1899-1911)》(《中国近代史》第1期),以地方史和全球史的研究视角,对1899年后康有为所领导的海外改良运动从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向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后来的衰落进行了考察,并对1911年前当地华人急剧转向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过程、内外原因及其跨太平洋影响进行了分析。论文突破史学界关于清末国外华人改良与革命完全对立的观点,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澳洲保皇会创立探源——以(东华新报)及澳洲保皇会原始档案为主的分析》(《中国近代史》第2期)在占有新的史料的基础上,认为保皇会是戊戌变法在海外华人中的延续,对澳洲保皇会成立的动因、过程、初期活动以及作为保皇会机关报《东华新报》的沟通宣传职能和澳洲分会与海外保皇会的互动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对深入理解海外华人如何参与晚清变局提供了新的门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