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报表折算难题的化解

作 者:
黄申 

作者简介:
黄申,西京学院会计审计信息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西安 710123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9)11-0089-5

       外币报表折算、合并报表编制、物价变动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且外币报表折算是其余两大难题的中间环节。因此,以外币报表折算为重点有助于化解这三大难题,本文将集中探讨外币报表折算问题,提出化解该难题的方法以供借鉴。

       一、外币报表折算难题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最早产生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是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该方法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前身美国会计师协会(AIA)在其1931年的第92号公告中推荐,但直至1939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才在《会计研究公报第4号——境外经营与外汇》中认可其合法性。该方法认为,流动性资产与负债多在会计期末产生,故用期末现行汇率折算较为合理;非流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则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若企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均产生于会计期末,前述理由成立而折算方法合理;但在商品过剩时代,存货类流动资产可能是早期或上期所购入,此时采用期末现行汇率折算就会歪曲财务状况。1956年Hepworth提出了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并于1960年得到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A)的赞同。之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6号意见书《会计研究公报的地位》中决定采纳该方法。该方法认为,只有货币性项目受到汇率的影响,因此货币性资产与货币性负债选用期末现行汇率折算,而非货币性项目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实务界已非主流。

       目前,外币报表折算的一种主流方法是会计学家洛伦森在1972年的《会计研究公报第12号——以美元列报美国公司的境外经营》中提出的时态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1975年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号——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的折算》中要求采用该方法折算外币报表。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外币报表折算仅仅计量货币单位的变化,不应当改变其计量属性。因此,市价计量项目应按期末现行汇率折算,其他项目则按业务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

       另一种主流方法是现行汇率法,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于1968年在其《标准会计实务公告》中提出。该方法认为,会计报表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其在分析会计信息时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比率分析法,而该方法对资产、负债均采用单一的期末现行汇率进行折算,这样的折算结果对财务状况扭曲程度最小。

       前三种方法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均是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后逐年加总而得,“未分配利润——期末”则基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关系而平衡;若折算差额为收益,则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要将该差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此时“未分配利润——期末”与现行汇率法一样,采用“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计算得到。不同方法对利润表的折算基本相同,后两种方法被各国实务界较多采用,但缺乏占压倒性优势的方法。

       (二)学者的研究与思路

       外币报表折算研究虽不是理论热点,但却一直有学者关注。张陶勇(2004)通过对货币观念、计量单位、计量属性不同思路的对比,认为可采用如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组合,因为该组合单位的统一与币值的稳定可以化解外币报表折算难题。曹伟(2015)基于外币交易会计的汇兑差额处理逻辑,以货币与非货币法、时态法为基础,改良了我国会计准则中的现行汇率法。这些有益探索均为化解外币报表折算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目前,各国外币折算相关准则制定多借鉴美国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52号——外币折算》,该准则以“功能货币”概念为基础。若子公司用功能货币记账,则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若子公司的记账货币并非功能货币,则采用时态法将非功能货币折算为功能货币。若折算后的货币恰为母公司货币,则不需作进一步处理,否则采用现行汇率法将其折算为母公司货币。该准则分不同情况来选用不同折算方法的做法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其中涉及两种方法的窘境依然表明外币报表折算问题较难。

       一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问题在于折算汇率选择与折算差额处理这两点。其中,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若无汇率波动则不会存在折算差额,就不会产生外币报表折算之难题。基于溯本求源的思路,从汇率形成机制或影响币值因素中或许能发现可行的化解之道。

       二、币值变动的根源

       (一)汇率变动

       汇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主义理论等。

       国际借贷理论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 Goschen)于18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供给和需求源于国际借贷,故国际借贷是汇率变化的首要影响因素。该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时期,目前虽已淡出理论界,但其影响依然存在,比如南美国家的汇率变动依然在印证该理论,然而该理论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的汇率变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