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辨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丽霞,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研究人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哲学界,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进行重点研究,而且愈来愈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研究。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学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学研究,都应该统揽为文献考订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之中。之所以不将文本和文献单列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立研究范式,本质上是基于文本与文献的关系,即基于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内在逻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原则看,文本与文献既包括原版的马克思恩格斯书写的文本和涉及的文献,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文献,即消解原版马克思与当代马克思的历史间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合理性存在的终极目标。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字号:

       表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否与当年马克思的主义相统一。因此,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于意识形态,文本文献学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范式之一。从辩证法的视域理解,我们也不可忽视文本文献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文本文献学的内在逻辑看,文本和文献何者更为重要,文本和文献中的什么文本和文献更为重要,以及其他问题,都是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自身无法消解的难题。从研究视域看,似乎文本文献学的研究范式没有什么问题,但如何掌控历史的视域与现代的视域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即如果偏向历史的视域,就容易回到教条,如果偏向当代的视域,就容易背离马克思主义。深度辨析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作为文献考订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的研究既要研究文本又要研究文献,即在研究文本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文献的研究。这即是说,在文本文献学看来,只有对文本和文献作深入研究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当代中国的诸多文本文献学著作中,许多著作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比如,一些著作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在许多学者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文献,所以要对书信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杨耕与仰海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自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10封信,其中,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思想的说明与解释,包括1852年3月5日的《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62年6月18日的《马克思恩格斯》、1867年8月24日的《马克思致恩格斯》、1865年3月29日的《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1877年11月左右的《马克思致〈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1881年3月8日《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7篇书信;二是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包括1890年9月21日至22日的《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10月27日的《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致瓦·波尔吉乌斯》3封信”①。从这经典作家的通信中可以得出许多文本中发现不了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从通信中得知《资本论》的写作特点等,可以通过文献了解文本,理解其思想。当然,也不可以忽略文本学的序言研究,因为,文本的序言基本都要介绍该文本写作的原因和要实现的目标。在我们看来,运用文献考订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除了“返本”“出新”外,还包括文本文献的当代化、中国化研究。

       虽然不同研究者都采用文本文献的研究视域,但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的关注点不同,侧重点不同,理解也不同,所以,其构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态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张一兵、魏小萍为代表的研究群体侧重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初历史语境入手,主张回到马克思原本精神开展研究活动,即所谓的“返本”研究。这种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的学术性研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始手稿、正式出版文献进行研究,并结合其写作与出版的历史背景、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批判对象、话语对象、有关思想资源和材料,以及作者的论据、论证方式、思维方法和编译者的思想倾向和认识局限等多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这样才能把握他们的哲学立场、哲学思维方式及其思想演变等”②。由此理解,张一兵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从历史视角出发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轨迹,从而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内涵打下坚实基础,以实现在分析文本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构筑,除了张一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文献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萍也是“返本”研究的代表人物,其编著的《探求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这部著作“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文献为基础,通过原文本手稿与各种翻译文本的对比与研究,介绍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本文献和结构,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创作过程和合作方式,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思路和他们在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过程中的相互补充和修改情况”③。魏小萍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非常重视,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体系框架,或者是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形态,必须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的原始语境,关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的甄别、解读,进而在文本文献解读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形态。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主张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进行理论研究,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的照搬照抄,研究者在运用文本文献视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时,要依据研究者的个人理解以及客观实际对文本文献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倾注研究者个人的思想与见解,以形成包含个人学术见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建筑文本文献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态。以南京大学张一兵、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萍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关注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即回到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原初语境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返本”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