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越性批判到批判的现象学化

作 者:
林青 

作者简介:
林青,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内容提要:

“现象学化”是重新理解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关键。阿尔都塞所开创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和批判改变了传统的批判方式,将超越性批判和否定性批判转向一种紧贴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运行的社会批判,以一种现象学化的方式展开社会政治分析,从而使得批判对象和批判本身得以可能并产生实际的效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字号:

       理解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应当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批判功能,首先在于批判的对象,批判的对象规定了批判的内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批判对象,这种对象正在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塑造和控制着社会主体与社会内容。批判的对象同时也规定着批判的方式,呈现对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批判的方式。对理论人道主义的批判,就是要使批判的对象明确起来;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述,就是要在批判对象明确的基础上规定批判的方式,在现实的物质性关系中揭示社会主体的观念生成及其自我再生产机制。在此进程中,批判本身并不直接体现为超越性批判和否定性批判,而是具有现象学化意蕴。就此而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超越性批判到批判的现象学化,这种转变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转型。

       一、对私有财产先验结构批判的批判

       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础,但对批判的方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按照阿尔都塞的理解,早期马克思在对待私有财产问题上是国民经济学的坚定批判者,但是批判的立足点是费尔巴哈式的人道主义,阿尔都塞将其称之为“理论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私有财产先验结构的批判中,而私有财产先验结构的一些基本原则就直接体现在国民经济学对待私有财产的态度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能够看到马克思对这种先验结构的表达,他说,“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①在国民经济学看来,私有财产首先是一种社会事实,是一种当然之存在,而且被非历史性地转化为“公式”和“规律”,从而成为一种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原则。这就是被国民经济学所建构起来的私有财产的先验结构,无关乎起源、发展、毁灭,也无关乎社会经验,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先验结构。马克思的批判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所具有的这种虚假性和隐秘性,以此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和切入点。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批判的路径从对异化劳动的描述和批判转入对私有财产的批判,并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得到了完整的表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②在此,马克思将私有财产的废除与共产主义的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对私有财产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但这种批判本身缺乏具体化、历史化和内在化的呈现。阿尔都塞将这种批判所呈现出来的“缺乏”归之于马克思此时的费尔哈巴立场。这种立场因为缺乏现实的社会内容,徒具“超越”的观念,而无现实的“内容”,“尽管我们具有‘超越’现实世界的观念,但是这一‘超越’的特殊优点在于它从原则上讲在目前时期不可能有确定的内容”③。这与其说是优点,毋宁说是缺点,因为这样一种“超越”的方式并不能带来对现实社会的任何思考,它可以意指任何的非人道的现实而不需现实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对私有财产先验结构的批判,通过诉诸私有财产的扬弃与人性的复归的理论框架而实现,使对私有财产先验结构的批判与一般的哲学人类学关联在一起,从而使这种批判本身失去了社会现实意义。阿尔都塞对此持批判态度,因为他看到了这种批判所带有费尔哈巴理论人道主义的立场和浪漫主义的余音。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异化四个方面的基本规定所依照的参照系都是主客体的同一性、人的本质,即对象化和人的类本质的丧失。这与阿尔都塞对费尔哈巴的理论人道主义的批判内容密切相关,阿尔都塞说,“整个这套哲学都寄托在主客体本质的同一性上面,这种同一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在自我实现和异化中的展现而得到说明的”,“人处在他的世界的中心,就这个说法的哲学意义而言,是指他的世界的原初本质和目的——这就是我们可以在强调的意义上称之为理论人道主义的东西”④。这种理论的人道主义一直停留在人的内在封闭性中,没有转化为对社会存在的现实分析。这是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发生“认识论断裂”的原因所在。马克思后来对私有财产的批判转向对社会现实和行为的考察,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及其资本化的图景,指出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秘密在于剩余价值的存在及其整套资本主义社会的“护航”机制。这种分析和批判的路径就不再是理论的人道主义,而是阿尔都塞所说的“真正的人道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批判仍然带有浪漫主义的余音,这体现为对私有财产废除之后那种人的存在状态的分析。从对共产主义的表达中可以看到,完成扬弃异化之后的人的存在是一种人性、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及其复归。说它具有浪漫主义的余音,是因为这三者的统一不能脱离开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活动,而且三者的统一本身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三者的统一及其复归的基本指向和内容如果忽略了社会实践所达到的程度,就显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正如科尔纽在《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中对浪漫主义哲学家的论述:“这些哲学家对变化作了超验的解释,把发展归因于超越世界但又是世界所固有的基本创造原则,认为这种基本创造原则才是变化的起因和目的。因此,这种基本创造原则知道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发展成了一种复归,即返回自身。”⑤马克思早期对私有财产的废除及其所要达到的人的存在状态的分析仍然带有浪漫主义的痕迹。阿尔都塞对这种批判本身进行了批判,从而将理论的领域和批判的对象转入到社会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维度中去。这就是哈特、奈格里在《大同世界》中所认同的阿尔都塞所开创的理论工作,即实现从私有财产的超越性批判到批判的现象学化的转变。这是一条崭新的道路,批判的现象学化将私有财产的批判转向社会和身体的维度,从而在另一个维度上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理解,即社会观念和行为背后的物质性机制及其实现的对具体的身体和生命的配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