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我于1994年在日本书论研究会大会上宣读了题为“版刻序跋书法试探”的学术报告,1997年又在学刊上发表了《中国古籍版刻书法例说》论文,一年后又出版了我的第一部日语专著《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当时我还是立命馆大学在读研究生。至于为什么会关注这一课题,我在《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序中有如下说明: 1984年至1989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馆员时,主要从事古籍整理与书法史两方面的研究工作。记得当时因编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的需要,几乎每天都在古籍书库中查找、翻阅、著录各种古籍,有时也和同事们一起走访北京各大高校图书馆调查研究。与此同时我也承担了《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词条的撰写工作,查找搜集历代书家名人的书法资料工作同时进行,此时我常常发现,已经亡佚失传的名人书家的书迹,有些却意外地在古籍中发现……如果对这些版刻书迹资料加以搜集整理,以书法史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书法新资料的发掘,也是一种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其意义不言自明。 这是古籍版刻书迹研究的缘起与契机所在。我当时想,古籍版刻书迹理应与古籍版画具有同样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为什么后者被重视而前者却被忽视?究其原因,无非是版刻书迹的学术意义尚未被认知而已。前举《中国古籍版刻书法例说》和《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其实就是在这种信念驱使之下写成的。后来出国,离开了人大古籍研究所,因而也失去了研究古籍的良好环境,不得已将这一研究搁置了下来,转向王羲之研究。 本研究是将古籍版刻与书法史二者结合起来做尝试性研究,笔者在《中国古籍板刻书法例说》与《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中首次提出“古籍版刻书法”的概念,并以古籍中所存大量书人手迹资料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从书法史学角度加以研究探讨,同时还发掘出大量业已失传的历代名人书家的书迹,补充了书法史中的遗漏与空白。这一尝试也算得上是运用古籍版本目录学与书法史学相结合的一个跨域研究。总之,版刻书法的提出,也在学界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一些相关的讨论也陆续出现,其中也有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成果问世。 著名学者范景中先生论及宋拓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时,认为其具有两种功能,既可以当成法帖,也可以当成书籍: 这来自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宋代金石学研究,既是研究也是鉴赏,如果是鉴赏它就是法帖,如果是研究它就是书籍。这意思就是说,书籍既是文献又是艺术,既是研究又是鉴赏的对象,既可以用学术的眼光又可以用艺术的眼光看它。 我以为,对待古籍中的版刻书迹亦当作如是观为好!也可以把它当成法帖鉴赏!因为古籍版刻书迹本身就是书法艺术品!然而至今为止,却一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古籍当作书籍文献来看待,最多也只不过是当成赏心悦目的古董来欣赏而已,这是非常遗憾的! 1.何为版刻书迹? 所谓古籍版刻书迹,是指在宋、元、明、清各时代刊行的古籍版刻中的书迹资料,它经过手写上板、雕版、印刷而成,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手写体,多为书中前后的序跋、题赞、诗词、歌赋,一般皆由当时的名人所撰,或撰文者自书,或委托当时有名书家代笔,然后上板雕刻;二是刻书体,多为楷书,主要用于正文部分。在宋、元本中刻书体的书写性很强,且风格多姿多样,如有些宋元版古籍的刻字直接取自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赵孟頫等唐宋元名家字体,有些还是这些名家亲自手书上版者。古籍版刻书迹资料数量庞大,然而从书法史角度上看,实际上它是一个尚未开发的书迹资料宝库。 2.研究的对象、意义和必备的基本知识 第一,如果说书法史研究,实际上是以历代“书人”“书迹”和“书论”三个领域作为讨论对象而展开的话,那么对历代书迹资料的收集整理,应是书法史领域中最为基础的研究之一,而考察版刻书迹,则正属于这一基础研究范围。 首先,版刻书迹研究是以古籍中的“版刻书迹”及其书写者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围绕书法史研究中“书迹”与“书人”两个相关联的领域而展开的。更具体地说,就是讨论古籍中出现的版刻书迹,究竟是谁书写的? 当然,我们从古籍中寻找出了精美的“版刻书迹”本身,就具有发掘书法史料的学术意义,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考察出它的书写者是谁,以及在刊刻印刷(包括后印、重刻、翻刻等)过程中,还保存多少原迹的面貌?是否为“下真迹一等”的上品?抑或是殆已尽失其形的下品?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讨论的。其实这点近似于书法史研究中的经典作品复制的问题,比如讨论碑帖的摹搨、石刻、法帖与临摹品与“原迹”的距离差异等问题,始终是研究的主题之一,因为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书法史研究提供可靠的研究史料。 其次,书籍的出版刊行事业,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十分严肃的事。因此出版物上出现的诸如序跋、题赞、诗词、歌赋等等,往往都是邀请当时的名家撰文并书写,而这些人物的书迹,又是依赖出版物而保存下来。众所周知,由于历代收藏机构的保存环境条件所限,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王朝的更替以及战乱灾害等影响,很多名人书家的真迹虽然屡聚屡散,总体上是越来越少,有些业已亡佚不存。然而,其中有一部分却有可能凭借着古籍古书而幸运地保存下来,这也是研究版刻书迹的意义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