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9)06-0874-12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以任务带学科”的理念,人文地理学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显示器,它反映了区域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及其结合类型的空间位置关系、集聚程度和疏密关系[1]。区域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它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分布密切相关,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但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区域空间结构面临转型与重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全球化、信息化、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日益丰富和复杂,一些问题亟待展开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界,区域空间结构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已成为地理学领域持续研究方向之一。但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领域的系统梳理较少。有鉴于此,本文运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对地理类权威期刊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图谱量化分析,以期对区域空间结构总体趋势和主要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并展望学科未来研究方向。 1 研究阶段与热点、机构及团队 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主题为“空间结构”“区域+格局”“空间+结构”“区域+空间”进行检索,检索范围限定为地理学领域重要期刊,分别为:《地理学报》、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及《世界地理研究》,检索时间设置为1979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0日,检索结果共获得文献4 000余篇,经过筛选得到重要的研究文献为1500余篇。 1.1 研究阶段及热点分析 1979—2018年期间,区域空间结构论文产出数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复兴阶段,时间跨度为1979—1989年,代表学者是李旭旦先生等。该阶段主要引入西方国家的空间结构理论,探讨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②繁荣阶段,时间跨度为1990—1998年,代表学者吴传钧先生和胡焕庸先生等。这一时期学者侧重于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转向了空间结构的探究[2]。③质化提升阶段,时间为1999年以后,代表学者陆大道先生等。自陆大道先生提出点轴系统理论和“T”字型空间结构后,学者们对中国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探究,陆续提出π字形、开字形、弗字形、目字形、菱形、丰字形等形态构架[3]。总体来看,该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从中国地理学领域主流期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来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结构”“空间格局”“城镇体系”“城市群”“土地利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表1)。
关键词的突发性检测反映一个关键词在一定时期内的活跃程度,以此揭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根据关键词词频增长率来得到突变度,反映关键词的突发性。 通过对突发性关键词检测,发现其呈现分异状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交通等诸多领域(表2)。 1.2 科研机构及地区分布 通过对研究机构的发文情况分析,发现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单位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等(表3)。从发文机构地域分布来看,研究机构所在城市以北京和南京为主,两地区科研机构发文数量占全国发文总量的比例达40%。西部地区中,西安和兰州在此领域显示出突出的科研能力。其次,长春、广州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所在地。此外,以南京、上海、芜湖、徐州、福州、苏州和杭州为主要城市的华东地区形成一定的集聚,并形成了不同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格局。 1.3 研究团队分析 论文作者是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对所检索到的论文研究队伍进行分析,可见研究团队布局相对分散,但各个合作研究的数量呈显著增长趋势;以机构优势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的团队网络结构较为明显;优势研究方向的网络蔓延到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团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发展模式、区域空间经济和交通等。限于篇幅,选取不同地区,简要介绍部分代表性的核心团队(地区和人员不分先后顺序)。 东北地区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为代表。①东北师范大学以陈才、修春亮、丁四保、王士君、宋玉祥等学者形成的合作网络,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重点分析东北地区城市化演进、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产业集群与空间结构耦合度等内容,这些研究为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格局和演变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东北振兴、优化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供了政策性建议[4-8]。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张平宇、佟连军等学者形成的合作网络,围绕省域、城市群等空间尺度,探究城市化区域的关联性、空间格局演变、功能空间、区域协同发展等[9,10]。③辽宁师范大学以韩增林、李雪铭等学者形成的合作网络,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人居环境等方面,探究城市空间结构差异[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