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共青团十八大报告总结了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中国青年和共青团,肯定了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服务力明显增强。青年生力军作用更加彰显,在扶贫帮困、志愿行动、勇挑重担、动员青年等方面,主动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要求,带领青年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逐步形成青年发展大格局。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共青团工作方法和组织建设积极进行了互联网转型,与青年的在线思维和行为接轨,用青年最能接受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往。“做青年友”的自觉显著增强。共青团理想信念旗帜更加高扬、革命精神充分彰显,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把准青年脉搏、把握青年工作基本规律、了解青年思想动态,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让更多青年主动聚集在共青团的周围。共青团最持久最根本的凝聚力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感召,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才能有效凝聚青年、引领青年。青年是共青团的生命力之本,青年在哪,团组织就在哪,青年的需求就是团组织工作之所向,依靠青年、尊重青年、吸引青年,团的工作和建设才会始终保有源头活水。 中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快车道,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共青团在服务青年成长以及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领头羊、生力军的作用,满足青年更多诉求;在新技术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的信息社会,青年思想的活跃性、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对于共青团进一步提升思想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共青团组织、动员、凝聚青年的方法要随着青年群体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新生的文化现象,与新的技术技能相呼应。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具有独特的符号特征,把握了青年的思想动态,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植入他们的心理,形成内在驱动力,才能有效动员青年,发挥团组织的凝聚力。相比于其他的社会组织,共青团的优势在于善于和青年打交道,精于做青年工作,了解青年所需所想,积极为青年服务,与青年打成一片、融入青年。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组织与个人,单纯的青年聚集不是共青团,可以是任何性质的组织。共青团对于青年的凝聚力重在价值引领和信仰共享,在组织层面调动个体内在的积极情感,这些具有强烈价值色彩的情感因素对于集体行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能最终达成个体聚集、组织凝聚的效果。 二、共青团情感动员的机制 1.入场:初步沟通与感性认识 与我们常说的田野调查中的进入田野这个环节类似,团干部与青年沟通的第一步也是进入,也就是入场环节。有组织的青年容易接触,比如大中学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的青年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游离在组织外的青年,比如自由职业者、流动性强的人员等,社会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向往体制内的工作,转而投向空间更广、自由度更高的体制外生存。共青团的工作宗旨之一就是要成为青年“找得到”的组织,反过来说团组织也要能“找得到”青年,青年在哪?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团组织联系青年不能等靠要,等着青年来上门,更应该主动出击,去各个场景和环境中结交青年。 找到联系青年的渠道无异于做一项社会调查,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在线”实现,这样的好处是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能够随时随地保持联系,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实现文字、语音、视频等多渠道点对点的交流,也可以实现群组的互动、多人在线分享等功能。但是,再直观的视频交流与面对面的互动仍然存在较大差别。面对面交流的表情、神态、语言、语速、肢体动作等都能传达独一无二的信息,都可以将个体内心的信息表露出来,所以入场对于联系青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特殊青年群体,当面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体会他们的语言、语气,感受他们表达的情感,有助于拉近与青年的关系。与青年的初步接触是基于初级情感和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事物与开展研究的起点,缺乏现场感的积累很难实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经验,是易获得和观察的,是在伦理关系与传统秩序中,通过具象性意识活动实现的;理性认识是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的,其自觉性是逻辑层面的,是在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和秩序之后,通过概念性意识活动升华实现的[1]。入场阶段是对情感延续的铺垫,这个阶段做得好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获得青年的认可。在情感上建立与青年的亲近感,抓住青年的所思所想,让青年信任团干部、信任团组织,为组织、动员、凝聚青年打下基础。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的工作、生活、娱乐、休闲与赛博空间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青年可以宅着不与任何人发生实际接触,而仍然不影响他的生活,甚至交友这样的面对面沟通都可以被互联网上的视频、图片、语音等方式取代,青年成为真正的网络原子。一些互联网应用平台为青年提供了大量交往空间,青年成为被商业裹挟的工具。电竞游戏成为95后甚至00后的茶余饭后谈资,不懂得游戏语言几乎无法和青年聊天,形成面对面的尴尬。青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形成一套独有的话语体系,他们之间的暗语、特定称谓、网络头像是嵌入在与他们融在一起的亚文化之中,和成年人的话语形成隔阂。我们大多数的团干部也是青年,与青年之间有着相通的话语和情感,更容易融入到青年之中。借助于青年耳熟能详的特定话语进入到青年群体的内部,得到他们的认可,让青年视团干部为自己人,在感情上不排斥团干部,才能在进一步的团青工作中接纳共青团组织。由点及面,由个人到组织,循序渐进,方能打入青年内部,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打牢青年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