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前,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封贡体系。16世纪以后,西方势力开始侵入远东,通过不断的侵略和征服,逐步建立了远东殖民体系。此后,由于远东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以及列强之间在殖民利益方面的对立和冲突,西方在远东的殖民势力日渐衰落而终至被彻底铲除。20世纪中叶以来,远东在政治和经济上已迅速崛起。 关键词:远东国际关系 远东封贡体系 远东殖民体系 一、中国与远东的封贡体系 远东是近代出现的一个政治地理概念。16世纪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按照地理距离的远近,分别把西欧以东的地区称为远东、中东和近东。这种划分从来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各书说法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大体上说,近东是指巴尔干、海峡地区和北非;中东是指土耳其至阿富汗以及埃及这片地区;至于远东,则指东亚与东南亚诸国。这个地区的所有国家“都曾经受到过中国文明的直接影响。这些地方的许多最优秀的文化,显然是渊源于中国文明的”。[(1)]因此,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很自然地成为远东的中心。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前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一般限于局部地区性的范围。在远东地区,这种区域性国际关系可以称之为“远东封贡体系”。所谓远东封贡体系,即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所表现的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这种制度源起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朝贡制度最初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交往的模式,其后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面,再后又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面,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包括同近代西方国家的交往上面。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一概视外国访华使节为“贡使”,迟至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访华时乘坐的船只,在开进中国内河航道时,负责接待的官员,硬是下令在船头插上“英吉利贡使”的旗帜,使傲慢自大的马戛尔尼觉得大伤体面。 实际上,封贡体系主要表现为远东各国与中国的官方贸易,这种贸易也称为朝贡贸易,至于各国内政,中国一向不多加干涉。因此,封贡体系基本上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松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是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的体系。在封建时代,远东各国均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并不发达,各国除了定期进行朝贡贸易之外,相互之间的交往甚少,至于同本地区以外的交往则更少了,表现了封贡体系的地区闭塞性。 千余年来,封贡体系不断演化,到明代发展至顶峰。这时候,中外交往日益增多,朝贡制度也日趋完备,而这一切,是与郑和下西洋的开拓性贡献分不开的。 15世纪初,明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采取了主动发展海外贸易的措施。1405年至1433年间,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2)],船舶“体势巍然,巨无与敌”[(3)],“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4)]。这次航海史上的盛举,对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不仅加强了与远东地区国家的关系,而且影响及于西亚和东非,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于永乐五年(1407年)回国,“是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罗、日本、别失八里、阿鲁、撒马尔罕、苏门答腊、满剌加、小葛兰入贡”。[(5)]1419年(永乐十七年),郑和五下西洋回国,就带回17国使节,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六下西洋时,“随船来朝贡的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6)]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一些国家不仅派来级别极高的使节,而且有的国王亲自率团来朝贡,除了一些王子王妃外,共有4个国家的国王8次来华访问。 总之,在远东封贡体系中,繁荣富强的中国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周边国家,在双方以朝贡关系维持的频繁交往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远东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二、欧美国家同远东关系的开端 全球范围的现代国际关系,是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沟通了东西方联系,世界市场形成之后才正式开始的。 从历史上看,主动要求消除东西方隔离状态的是西方国家。西方殖民扩张和霸权政治是伴随资本主义产生而开始的。资本主义最先产生于欧洲。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诱发了一股寻找东方新航路的热潮。西方人热衷于到东方来,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寻找黄金,二是谋求稳定的东方货源和直接贸易。 1498年,达·伽马船队开辟新航路到达东方,拉开了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的序幕。大体说来,16—18世纪是扩张的第一时期。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其海外扩张是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在这个时期中,西方国家主要从事海盗活动、商品贸易和贩卖奴隶。他们在远东沿海地区占领殖民据点,建立商馆、兵站,从事海盗贸易。除了西班牙人开始深入菲律宾群岛内陆外,其它国家的殖民势力均未进入远东国家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