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欧中世纪晚期行为方式文明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新成,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基佐曾说过,文明的进程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发展。[①a]然而迄今为止,各种研究文明的著作都只偏重前者而疏忽后者,对行为方式文明化——人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历史更是绝少涉及。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二者实际上密不可分。社会发展势必造成文明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强化,而行为方式的文明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进步。正是出于这种想法,行为方式史不应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笔者虽初涉此道,识见粗陋,仍率尔操觚,写作此文,探讨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有关行为方式的社会规范的变化,此中所反映出的文明观念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社会基础。

      时代的需要

      1530年,尼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谟应某贵妇之请撰写了一本名为《蒙训》的小书,用以教育其子女。此书专门讲起居规矩和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虽然是对贵族子弟说教,实际上适用于各色人等。此书既非学术巨制,亦非伊氏代表作,但从初版到作者辞世,6年间重印30余次,至16世纪末,仅拉丁文版重印已达80次以上。为满足不同教派、年龄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要,它被不断地改编、续写、注释,并被迻译为欧洲多种文字,版本总数有130种之多。除此书外,当时还有一些同类作品流行于世。16世纪的西欧风起云涌,巨变迭出,相比之下,行为举止实乃末节小事,何以受到学界巨擘伊拉斯谟等人关注?一本教训蒙童的礼仪小书又何以流传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今日仍被西方学者称为“礼仪第一书”?[②a]这些问题耐人寻味。

      实际上,对行为方式及其有关规范的探讨非自伊拉斯谟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普鲁塔克、昆体良等贤哲就曾著书立说,论述“行为的标准”。中世纪神权文化占统治地位,上帝成为万事万物主宰,现实的一切均被视为神意体现,人们所重视的不是事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其象征意义,行为举止也同样被认为具有象征性,所以万万不得轻举妄动。正如歌谣所云:“举手投足虽小事,诸君切莫小视之。优雅当以应天意,得体是为合神旨。一颦一笑须谨慎,如此方可免过失。”[①b]12世纪以后,有关行为举止的说教不断加强。在祈祷书、教义问答、骑士文学、乃至训练记忆力的课本中均不乏此类内容。15世纪在英国已经出现专门的礼仪用书。由于中世纪人们的用餐方式常为多人同桌共进,因此这时的行为规范特别关注吃相。从饭前洗手、入座、取食、进食、餐桌上的谈话,直到饭后如何离席,一一详加指点。[②b]

      中世纪西欧等级分明,等级结构因社会发展滞缓而相对稳定,行为方式也带有浓厚而固定的等级色彩,行为举止也因而被分为“高雅”和“鄙俗”两类,前者是贵族专利,后者则属于农民、农奴等“村夫野汉”。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某人习惯在吃饭时松裤带,……他绝不是真正的贵族”。“在吃饭时用手揩鼻子的人,……肯定是个村汉”。“如果你的面包已咬过,就不要再放到公用盘子里去蘸汤。农民可以这么干,但高贵的人不可以”。[③b]对吃相特别关注的部分原因也在于行为规范的等级制特点。中世纪贵族家庭规模很大,主人、主妇及子女、寄居的亲戚、管家和仆从,吃饭时全部聚在一起。节庆设宴时,来宾也并非都是贵族,而多为附庸、随从之类。总之,身份高贵的人与下等人同桌吃饭的场面常常出现。这时贵族就需要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同时也需要对其子女及其他人加以约束,于是特定许多进餐规则,专以体现和维护等级差别为目的。比如,上等人先洗手,先从盘中取食,可以使用特制餐具,如金玉、水晶制成的汤匙、象牙或乌木柄的餐刀;下等人则必须坐在下首,洗手取食也须“甘居人后”。[④b]

      15、16世纪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经济活动逐渐以市场和利润为导向,政治上封建割据让位于中央集权,基督教会失去了凌驾地位,文化则向古典理性“复归”。在这一切都在变革的特殊时期,传统行为规范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

      首先是旧贵族衰落,一批新贵崛起,公侯世家不再是荣华富贵的同义语,出身卑贱也不复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人的地位变化之快,落差之大,均为前所未见。原来由僧俗贵族与农民组成的社会两极结构变为复杂的多极结构。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封建贵族不能再垄断“高雅的”举止,至少在理论上,其他阶层也有分享礼貌和教养的权利。另一方面,新兴的“社会精英”们为显示其存在及价值,故意在行为举止方面反传统。这些都促使行为准则发生变化,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和新的价值观念的内容进入了原有的社会规范。

      其次,时代对行为规范的功能和性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中世纪的行为规范旨在标识尊卑贵贱,维护社会等级差别;那么在过渡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交往频繁,城市人口密度加大,人们对行为规范的要求转为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相互沟通,体现权利与机会的平等,承认个人奋斗的价值。

      过渡时期不仅需要一种超越等级身份的、平等普遍的、客观的、全新的行为准则,同时也为它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第一,人文主义者对“血统论”的批判否定了贵族行为的天然高贵性质,他们认为,出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修养。若不具备“美德”,再高贵的出身也提高不了身价。他们强调人格的可塑性,认为包括风度举止优雅在内的“美德”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只有肯于学习、严以律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贵族。[①c]第二,在过渡时期,封建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专制君主三种力量互相牵制,在这种情况下,以前一向依附于王权或贵族的知识阶层获得了暂时的社会独立性。而恰恰是这一点,即代表社会理性、影响社会舆论的知识阶层获得独立人格,乃是客观的行为准则建立的基础。第三,割据混战局面结束,商品经济和市场兴盛起来,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不再是与黩武主义相应的勇猛骠悍、武艺高强,而是智慧与社交能力。适应时代变化,能被社会接纳,善于经营和与他人交往,成为新的成功标志。与此相应,自我约束、谨言慎行、相互尊重和宽容忍让成为新的道德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