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学界对二战中苏德关系论述颇多,但对其经贸关系却很少问津,本文则着重论述了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文章认为,1939年,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准备趋于完成,由于英法等国执行祸水东引的政策,致使苏联倡导的集体安全努力失败。处于资本主义总体包围之中的苏联为了拖延战争的爆发,调整了其外交战略,走上了与德国握手言和的道路上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标志,而经贸的交往则成为维持双方政治友好的重要手段和双方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就是在德苏友好这面耀眼大旗的遮蔽下,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梦魇,并从苏联及其第三国取得了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和粮食,从而决定性地削弱了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而苏联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往德国,不但削弱了自身的战争力量,而且由于两个经贸协议的执行,麻痹了斯大林对大战即将爆发的警惕性,从而使苏联在战争前期遭受了本可以避免的重大损失。 关键词 苏德 经贸关系 战争 地球上自从有了国家以来,就开始有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门学问,中国历史上的纵横捭阖,西方历史上的联姻征伐都表明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前期,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些外交手段以避免大战的来临,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没有成功。西方学者,包括苏联史学工作者对战争爆发前期的大国外交关系研究相当重视,硕果累累,头号法西斯德国如何在强国林立的西方成功地实施其外交手段走向侵略之路的高峰,又如何从社会主义苏联获得惊人的好处,都是二战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是由于我国二战史研究较为落后,对二战前期苏德关系的研究相当肤浅,且大部分集中于慕尼黑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上,而许多细微而重要的部分还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运用大量的档案材料,进行严谨、细致的整理研究工作。本文遵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力图分析一下在苏德大战即将爆发前的关键性的年代里,1939年—1941年间两个欧洲强国之间的经贸关系。 1939年,由于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准备趋于完成,整个欧洲局势异常紧张。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积极改善与大陆上的传统对手苏联的关系。苏联,当时这个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就处于资本主义的整体包围之中,纳粹上台后,苏联极力倡导集体安全,但由于英法等国执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致使集体安全努力失败。慕尼黑会议以后,斯大林为了拖延战争的爆发,调整了苏联的外交战略,放弃了自30年代以来的反纳粹政策,这样,德苏两国为了各自的战略目的逐渐走向了一条握手言欢的道路上来。1939年8月23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成为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标志。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双方一直保持着所谓的友好关系,而经贸的交往则成为维持双方政治友好的重要手段和双方关系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就是在德苏友好这面耀眼大旗的遮蔽下,德国从苏联及其第三国取得了发动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和粮食,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前夕,德国成为苏联的最大债务国,整个德国对苏贸易赤字额达239万马克。 那么,德苏两国是如何从二三十年代的相互仇视走到合作的道路上来的呢? 纵观30年代末德苏关系的发展可以看到,苏德关系的改善是从经济往来入手的。魏茨泽克在给德国外交部的绝密备忘录里就这样说过,苏德关系正常化的开端是从苏驻布拉格贸易团的任务讨论中开始的,在此双方提出“政治、经济是两国关系不可分割的整体。”1939年8月19日,苏德两国在柏林签订贸易贷款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在今后七年内给苏联提供两亿马克的贷款,年息为百分之五。苏联给德国提供一亿八千万马克的原料物资[①]。就是这个贸易协定为《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缔结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样,苏德两国的关系就走向了正常化,而两国外长和最高首脑为了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双方的经贸交往。 1939年整个秋天和初冬,莫斯科和柏林双方一直在谈判增加两国贸易事宜。10月初,魏茨泽克就莫斯科谈判概要给德国外交部的备忘录中概括了谈判的主要内容。他说:今年8月19日的信贷贸易协定相互间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从我们方面的利益考虑,还要努力尽快获得180万马克的原材料。此间谈判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弄清俄国人是否将执行19日协议,甚至超出这个协议对海上进口中的损失给予赔偿,军事和民事情报部门都送来方案,请求尽快额外增加70万马克的原材料供应,我在莫斯科谈判中提呈的数字大大超出了这个方案,因为德国战争需要要高出谈判中的数字不知几倍,但即使是一个折衷的数字,与俄国预算原料供应的能力相比也相差很远,短缺的原因既不是运输,也不是组织,更不是生产方法的问题。目前,我们已向俄国人提出了下列计划:“除了19日协约而外苏联将供应价值10万马克的原料,这种原料将来源于俄国和俄国与中立国的交易,德国将在约五年的时间里予以偿付,并在俄国领土上帮助俄国人建立工厂。”[②] 到10月底,苏联已向德国提供了为数可观的原料,特别是谷物和石油,莫洛托夫在1939年11月10日甚至答应,所有这些物资在俄国铁路上的过境运费一概由苏联政府负担[③],苏联允许德国舰船(包括潜水艇在内)在摩尔曼斯克东边的北冰洋港口帖里别尔卡进行修理和添加燃料——莫洛托夫认为摩尔曼斯克“还不够偏僻”,帖里别尔卡则“较为妥当,因为它更偏远,没有外国船只进出”[④]。但是德国方面还要更多的原料,不过德国人渐渐发现,苏联不仅在政治方面,而且在经济方面,讨价还价起来也是一个精明厉害的对手。11月1日,戈林元帅、雷德尔海军元帅和凯特尔上将分别向德国外交部提出抗议,说俄国对德国战争物资要求得太多了。一个月后,德国外交部经济司官员在给驻苏大使的急电中,就苏德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向苏联提出了严厉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