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几种类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勤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33

原文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什么是民族主义?弄清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对“民族”一词加以定义。一般说来,“民族”指的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人群,或曰社会共同体。其成员要对这个“群”或曰“共同体”怀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主义则是建立在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基础之上的思想观念,是对本民族的热爱与忠诚,对本民族的独立统一和强大昌盛的渴望与追求。

      一、民族主义的产生

      人们通常以为民族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但是实际上,这个时间并非民族主义产生的时间,而是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进入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并且开始出现思想内容不同的几种类型的时间。至于民族主义的产生时间要早得多,至少可以上溯至14世纪。

      14世纪以前,欧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人们没有“民族”的意识,也谈不到民族感情。这种情况是三个因素造成的。

      其一是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所谓国家只是一些地理名词,其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一起,都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封建领地,得到领地的封建主根据“特恩权”随心所欲地把领地变成他们自己的独立王国。国王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封君,但是他的实力地位有时还不如一个大的封臣。没有健全有效的国家机构,没有常备军,没有统一经常的税收,因此也就没有国家权力和王权,即使有,也无奈何于那些“独立王国”。封建主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混战不休,再加上婚姻和遗产继承等原因,国家和领地的疆域变化不定,人们很难产生固定的归属感。住在相邻地区的人们,尽管彼此间可能有着相同的血缘和语言,但是在各自的封建主带领下,经常性的相互厮杀使他们之间只有仇恨和戒备,没有相亲相爱。学术意义上的“民族”虽然存在,但是其成员却没有“同宗同种”的民族意识,更没有热爱忠诚于本民族的感情。对遥远的、不甚清晰的、经常变换的国家和国王,人们也同样没有归属感和热爱忠诚之情。人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封建领地的居民,只知道效忠于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封建主。

      其二是自然经济。每一块封建领地甚至每一个封建庄园里都能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无需依赖外界,无需与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方圆几里地之内,眼界和思想也同样狭隘。

      其三是基督教。基督教宣扬普世主义,宣扬全人类起源于同一始祖,同是上帝的子民,同为上帝派来的耶稣所拯救,最终将同归于基督的世界帝国。在基督教主宰整个意识形态、支配人们全部感情和行为的中世纪,神权超越了一切世俗权力,对上帝的信仰和忠诚超越了其他所有感情。只要同为基督徒,便是“四海之内皆兄弟”。“非我族类”的只是邪恶的异教徒。在这种普世主义的影响下,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很难形成。

      14世纪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封建社会盛极而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交往的扩大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加速了近代民族的形成。在逐渐具备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特点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各民族共同体成员开始出现民族认同感,并且产生了建立统一的、以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的要求。在这当中,有两种力量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这就是市民阶级与王权。恩格斯指出:“到处都增加了这样的居民,他们首先要求结束连绵不断毫无意义的战争,停止那种总是引起内战——甚至当外敌盘踞国土时还在内战——的封建主之间的争吵,结束那种不间断地延续了整个中世纪的、毫无目的的破坏状态。”[①]“这样的居民”即指市民阶级,也即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是当时社会中的“进步的因素”。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发展,市民阶级需要稳定的国内市场,需要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他们反对封建割据混战,要求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民族国家。正如斯大林所说:“市场是资产阶级学习民族主义的第一个学校。”[②]但是,由于“这些居民本身还过于软弱,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就向整个封建制度的首脑即王权寻求有力的支持。”[③]这时的王权同样也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④]王权要想扩大和稳固,要想统一国家集中权力,必须首先战胜内部的割据势力和外来的罗马教会势力。在这个过程中,王权也需要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市民阶级的支持。市民阶级与王权的联合,有力地推动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并且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政治的和社会的基础。

      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换言之,主要是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因此最初的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由于“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⑤],所以意大利最先出现民族意识的萌芽。最早的人文主义者但丁(1265—1321)在他的政治性论著《论世界帝国》中,第一个提出建立政教分离的统一国家的主张。他不仅主张意大利国家统一,而且主张全人类“全面统一”,因为“一切事物,凡是最统一的,就是最善的,……善的根本含义是单一存在,而恶的根本含义是多头存在。……善之所以为善,就在于它的统一性”,所以应当在全世界“实行独一无二的统治和建立独一无二的政府”,也即世界帝国。这个世界帝国应当由罗马人来统治,因为“罗马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而“最高贵的民族理应高踞其他民族之上”[⑥]。但丁的主张反映了意大利市民阶级的要求。当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市民阶级希望借助王权的力量实现国家统一,这是民族国家主义的最初表述。马基雅维里(1469—1527)把民族国家主义的主张阐发得更加明确有力,他的代表作《君主论》的主题就是加强王权、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民族国家以复兴意大利。他特别提出,君主在从事统一本民族、征服他民族的“伟大事业”时,不能依靠贵族,而应当依靠市民,依靠他们当中有才能的人,鼓励他们发展生产并且保护他们的财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