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说“你猜”

作 者:
赵锐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想起几年前自己的一次经历:

      在火车上,三言两语,对面的小男孩就和我熟识了,热切地和我聊天。他当时五岁多,一边和我玩游戏,一边和我聊他的生活。有意思的是,他的话题都是这样的句式:“阿姨,你猜我在哪个幼儿园?”“阿姨,你猜我家住几楼?”我在心里苦笑,我连你是谁都不知道,怎么知道你的情况啊。我装作饶有兴致地猜:“小太阳幼儿园?晨星幼儿园?三楼?五楼?”答案当然几乎都不对,孩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非常骄傲地告诉我答案。如果有猜对的,孩子则会兴奋地回答“是的!”

      之所以能够理解孩子的这个表现,是因为邻居家的小女孩也这么和我聊过,“你猜我老师姓啥?”“你猜我们班有几个女生?”当我的孩子到了五六岁以后,聊天时经常也是这样的句式,有时候聊得我崩溃,而他则越聊越兴奋。还有那本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要睡觉了,小兔子却要和大兔子聊天,让大兔子猜猜猜,由此引发了一个充满爱意的故事。

      小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让大人猜猜猜?

      事实上,不仅是小孩子,就连大人,有时候也会很兴奋地和人聊天:“你猜,我今天遇到了啥事情?”如果对方接茬了,就算只是很随意地回答“啥事啊?”就能把自己的经历一股脑全倒出来。要是对方说“你直接说呗。”自己就会很沮丧,没有了要说的兴趣。

      在“你猜”的背后,是展示自我的渴望,也是有一个能够积极回应的观众的渴望。

      1.“你猜”的产生背景

      当孩子从两岁多开始说“不”以后,他的自我产生了。随着自己能够逐渐提出要求,表达需要,在父母的回应和抗拒中,自我意识成长着。当孩子能够用“我”来表达自己时,他的自我有了雏形。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他和这个世界的分离也在进行着。当分离到足够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存在时,他开始想走进这个世界:他想让这个世界看到自己,也想得到他积极热情的回应。

      最早期的行为便是“你看”。在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是懵懵懂懂时,他们就开始邀请大人欣赏自己的作品或者行为了。“妈妈,你看我的画!”“爸爸,你看我爬得多高!”不知道有哪个家长没有这样的经历:正在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却被孩子喊去看他刚做好的手工,渴望地等待着一个赞许。

      实践中,“你看”远比孩子的哭声要考验大人的心智。当孩子饿了,累了,伤心了,生气了,需要大人陪伴时,即便是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他仍处于能量接收的低位,他体验到的是世界对他的态度,而大人处于能量输出的高位。当孩子说“你看”的时候,他是处于能量输出的位置,而大人处于低位。他一览无余想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这个世界,并得到这个世界的欢迎和赞美。他们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而大人是台下的观众,满怀期待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个人价值被认可的喜悦和满足。

      孩子五岁多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完善,和现实世界的分离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对世界中其他人的兴趣开始增加。在“你看”之外,他们开始尝试更高的交流技术,通过“你猜”这种狡猾的方式,他们把对这个世界的主动连接伪装成了被邀请,以退为进卖关子装神秘勾引大人的兴趣,同时创造了一个缓冲的空间,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自我安慰,反正东西还在我这里呢。

      在大人的各种反应中,他体验着踏进的广大世界对自己的态度,并将这些构建到自我中,形成自己和这个世界互动的基本关系模式。

      2.“你猜”的应对

      在经过了这些年新式教育的熏陶后,大多数父母都学会了对孩子的积极回应,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看”要的是父母用眼睛看自己,“你猜”则是要父母用耳朵听自己,要求的都是父母做观众,用心感受自己。

      难点是,父母们能接受做观众吗?

      做观众,意味着大人让自我消隐而让孩子的自我呈现出来。大人并不是总做好了做观众的准备,事实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很忙碌地构建自己的自我,他们也在渴望有观众倾听自己,他们无法总是忘我地做一个好观众。尤其是,孩子用“你猜”的时候,都是状态很兴奋而没有多少内容的时候。当父母为家务或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能够耐心地等孩子不停地卖关子,听他絮絮叨叨一些无聊的东西实在是一件极具考验的事情。

      “你猜”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能让他们好好听他说想说的事情,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兴奋起来。只要大人不是冷漠地不回应,或者硬邦邦地说“不想猜”,随便一个回复都可以让孩子滔滔不绝,“你说说看?”“我猜不出来。”“是三楼吗?”诸如此类,都是很好的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享受到了充分的被关注、被期待、被欢迎,这些回报会沉淀到他的生命中,聚化成一个积极的信念:你所奉献给世界的,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3.“你猜”的结束

      “你猜”的爆发虽然极为绚烂,但就像昙花一现,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孩子交流能力的增强,交流方式的多样化,猜猜猜的热情自然就沉寂了下去,只在某个特别兴奋的时候才会出现。

      虽然孩子不再经常用“你猜”和大人交流了,但是,对于一个好观众的需要依然在持续,他们依然需要“你看”。学校发生有趣的事情了,做了一个幸福的梦了,脑袋里有了奇怪的想法了,被同学误会了,好朋友不理自己了,诸如生活中的这些点滴事情,每当他们自我承载不了这些事件时,便渴望这个世界和自己一起面对,一个足够好的听众便非常必要了。情绪的共振本身便是一种扶持的力量,支持他们顺利走出事件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间接地构建着自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