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贝/口述 张姿/采访、整理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文化遗产中凝结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DNA将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发芽开花结果。 非遣是不应错失的家教资源 今天中国孩子的日常往往被英语班、钢琴班、乐高班排满,或许在许多家长的认知里,洋的才是世界的、高大上的,但在追求国际化、拥有全球视野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生于斯长于斯的脚下土地,民族的文脉,丰厚的文化…… “生命就要消逝/家人就要成为难民/孩子们即将伤残/为什么还要关心纪念物?/总有一天冲突会结束/总有一天人们要返回家园/不管生命如何破碎/都要被重建/文化遗产代表身份认同/对它们的保护有助于重建破碎的社群/重新树立他们的身份/并将他们的过去与现在、未来紧密相连” 这首小诗曾刊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我第一次读到它时,就怦然心动。文化遗产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大词,而是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DNA。即使在战争这种破坏性最强的行为中,人们还要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有使我们获得归宿感的力量,真正识别“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到哪去?” 为什么要懂一点非遗?往纵深说,身为中国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就根植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游览古迹、博物馆,对物质文化遗产知道较多,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往往忽视。其实,非遗就在你身边——你爷爷可能就爱好昆曲、京剧,你外婆可能喜欢刺绣、花鼓……我们现在把非遗带进家庭教育,不仅是复兴中华文化的时代召唤,也是我们修复文化联结的机会。 往横向说,非遗的文化熏陶,能让我们拥有自己文化的根。全球化时代,很多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或旅游,或者在国内接待外国朋友也是寻常事,如果你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懂,很容易在“文化震撼”中迷失。从非遗中汲取文化营养,能帮助孩子更有自信和底气获得世界尊重。 更现实地说,国内语文教育日益重视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华阴老腔进入高考作文题,如果你连华阴老腔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能写出老腔令人震撼背后的原因呢?“面对五千年文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就像陈忠实推介华阴老腔,就像我们的父辈传承传统的地方戏剧……” 即便世界名校在录取学生时,也往往相当看重一个学生对一个项目的持续性研究经历,尤其是对其本土文化的研究。我选拔你,因为你和我足够不同,好和我碰撞出火花,能使我的团队背景更多元化。懂得中国非遗文化,会成为你鲜明独特的标签。 按联合国的说法,非遗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人类社会“美”的最高级别。毫无疑问,非遗教育也属于美育,将立体地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让孩子告别“美盲症”。 如何让孩子爱上非遗 当然,不是所有非遗都适合纳入家教,如何挑选主要取决于两点,一看艺术水准,二看是否适合你的孩子。 国务院有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家教不妨首选本市、本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不必舍近求远。比如你是江苏南通人,就可以近水楼台好好吃透南通的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去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去拜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去亲自试做一块蓝印花布。 非遗也有很多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等,可结合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优势做选择,同时尽量挑选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项目。比如,在恩施非遗研学中,我们让孩子学唱土家山歌,学打土家滚龙连厢,学织土家西兰卡普,学手工制茶,学手工榨油等。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引导方法,尽量游戏性强、趣味性强。 需注意的是,非遗≠手工,我们不止需要动手实践,调用五感体验,不管选择哪项非遗,都最好从自然、人文、艺术角度整体探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非遗≠故纸堆,我们不仅要传承,还要发展;要动脑,更要创造;还要解决现实问题,发生穿越古今的对话。学习非遗是一种综合性跨界研学。 比如,在带孩子们去滇西非遗研学之前,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去滇西。 除了人们熟知的古代西北丝绸之路,西南先民们也开发了古“蜀身毒道”,即从四川到印度次大陆的西南丝绸之路,繁盛时,滇西作为南方丝路要冲,每年有万数以上马帮经过,沿途经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中外各民族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让滇西成为了非遗项目密集之地。在当今“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滇西如何在非遗文创上突围?我们是带着问题去的腾冲和瑞丽。 我们带孩子们走访村寨,考察滇西奇伟的自然环境,上火山下热海穿雨林,然后沉浸式体验工匠精神:亲手制作独具风格的腾冲皮影,并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操控,表演一出皮影大戏;零距离接触曾被徐悲鸿盛赞的腾宣,了解腾冲古法造纸全过程,并亲手制作草木染手工纸。 很多孩子惊叹腾冲油纸伞制作会有上百道工序,折服于89岁老匠人的高超技艺。在翡翠王国,我们观摩一块原石如何经历千琢万磨变成精美玉雕,孩子们学着用黏土捏出玉雕小样。 通过一番沉浸式实践,再通过项目式学习,由表及里,由技艺到文化内涵,由环境到民族性格再到文化制度,孩子们在学习非遗中收获良多。皮影、造纸、油纸伞……这些源自中原的非遗技艺,为什么会在滇西边陲得以保留?滇西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文化根脉?借助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孩子们开展田野调查,探索滇西独特的文化和非遗背后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