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刀客在嘉庆、道光以来活动频繁,游离于官府与民间社会之外,对清末陕西地方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都造成了持续性震荡。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大变局中,刀客因参与革命,又为陕西辛亥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以故,关中刀客问题成为考察清末关中社会变迁的很好的窗口。1961年,《陕西文史资料》第1辑刊载了曾为联合刀客而不惧险境、亲历陕西辛亥革命的李仲三等人对于刀客的回忆性文章。①从此,该文成为学术界研究陕西刀客的重要史料。1979年,李之勤深入勾稽大量史料对陕西刀客产生的时间作了分析,认为刀客的兴起最迟不会晚于嘉庆时期。②2000年以来,仅有数篇论文关注陕西刀客,但总体研究仍以李仲三等人的回忆性史料和李之勤论文所引史料为主,尚未超越前两者的研究水平。③而且,这些研究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关中刀客着墨较多,集中于关中刀客与陕西辛亥革命的关系、刀客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及其之后的归宿等方面,而对嘉、道以来陕西刀客活动的其他细节疏于关注。 笔者在梳理刀客史料时发现,关中东部卤泊滩是刀客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在卤泊滩进行土盐的生产与贩运是维持刀客生存的主要方式。光绪三年,大旱时节,刀客入城戕官,同州府知府饶应祺提议在卤泊滩设立新治进行弹压,并将卤泊滩土盐“化私为官”,征收盐税。由于来自山西方面的压力,该提议最终被搁置。随后,山、陕地方对卤泊滩土盐的打击变本加厉,刀客与官府的矛盾不断加深。本文即以关中刀客活动与卤泊滩土盐的关系为中心,勾稽相关史实,以期推动刀客和关中盐业史的研究,并窥测清末关中东部地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卤泊滩土盐与刀客活动 历史上,陕西关中东部地区尤其是渭河以北、洛河下游和沿黄河河滩地带,因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化,当地民众借以开发盐业。因其所产之盐无法进入国家官盐体系,故以土盐名之。如果土盐流入市场则官方以私盐对待,严加禁止。明清以来,关中土盐分布于朝邑(今属大荔县)、蒲城、富平、韩城等地。其中,富平、蒲城两县交界的卤泊滩土盐最为著名,小民私采者众多,明清以来官方打击最严。 卤泊滩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断陷盆地,是渭河断陷盆地内的一个小型凹陷。古地质学研究表明,卤泊滩是在距今至少500万年的三门湖的基础上,随气候、地质条件的变化逐渐演变而来。《魏书·地形志下》“雍州频阳”条载:频阳有“盐池”,频阳即今富平县。《新唐书》卷37《地理志》“京兆郡富平县”则言“有盐池泽”。《元和郡县图志》更为明晰地记载京兆府富平县有“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④至明末清初,卤泊滩逐渐湮没成一片滩地,因富含盐分,成为产盐之地。明清时期,卤泊滩横跨富平、蒲城两县,蒲多富少。由于卤泊滩地势低洼,能产硝、盐,沿滩民众多以此为生计。其中,有一类群体不仅生产土盐,而且将之贩卖牟利,这就是刀客。 刀客,在清末官方文献中以“刀匪”称之,山东、河南、陕西皆有刀客出没,其中以陕西关中刀客最为著名。关中民众把从事某种固定职业的群体称为“某某客”,如麦客、勺勺客等。那些早期佩带临潼关山镇所造形制特殊且异常锋利的关山刀子,不事生产,三三两两的群体被关中民众称之为刀客。刀客携带武器,而且多数人身怀武艺,“贩运私盐、私茶或给个别商家保镖,抽取些保护费”。⑤道光以来,刀客除了携带冷兵器,有时还携带火器。陕西巡抚林则徐的奏折就曾指出,蒲城县官兵抓捕刀客后获“顺刀七把、长矛三杆、鸟枪一根”。⑥ 刀客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其生计主要靠充当保镖和生产、贩卖私盐,还有抢劫、聚众赌博。⑦在这些维持生计的活动中,生产、贩卖私盐应是刀客衣食来源的主要部分。学术界对刀客起源的时间和辛亥革命前后刀客的表现关注最多,但对于刀客为什么能够产生至今尚未见有专论。细绎刀客史料可以发现,关中刀客以渭河以北、关中东部各县分布最为集中,而陕西土盐又以渭河以北、关中东部地区分布最多。清末民初陕西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在其回忆录中曾指出,“从西安以东,潼关以西,沿渭河两岸的大片区域,‘刀客’活动很普遍。”⑧这应是晚清陕西刀客活动的真实记录,大致相当于今天陕西民众所说的东府地区。 光绪以前,关中东部富平、蒲城、大荔、渭南、朝邑等县域内和各县交界地带的刀客活动史不绝书。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星沅任陕西巡抚,在其日记中这样写道,“富平县张其翰辞见,谈悉该县多刀匪。拟示劝村民团结,有匪即擒,擒者重赏,亦诘奸之一道,较胜壮役滋扰。”⑨到了道光二十六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期间,这一带的刀客活动更为频繁,其言:“陕省之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带,久为刀匪出没径途”;⑩“又查蒲城县刀匪充斥,当经臣访悉姓名,密饬该县张肇元选差分投严拿”。(11)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七日,林则徐在《陕省各属续获抢劫等犯情形片》中,又奏称缉获“匪犯一百四十六人”。其中明确称为“刀匪”的就有56名,占总数的1/3以上,绝大多数分布于关中东部的蒲城、大荔、三原、临潼、渭南、富平、郃阳等县。(12)刀客在这一带活动,一是因这些县疆界犬牙相错,县域交界地带地势空旷,距离各自治所又较远,官府管控不及。(13)二是刀客借土盐以牟利,贩卖私盐,抗拒官府。卤泊滩地处蒲城、富平、大荔、渭南、临潼各县交界处,刀客在此活动,史料多有记载。道光二十一年,蒲城县刀客王敢名(14)聚众驻屯卤泊滩南井家堡。该堡“界蒲城、富平、临潼、渭南四邑间”,王敢名与其众“坚壁深壕,备火器拒捕”,与官府对抗,后为知县朱大源捕杀。(15)光绪三年,陕西巡抚谭钟麟奏称:“陕省向有带刀游荡之匪以蒲(城)、富(平)、临(潼)、渭(南)四县交界之盐滩为窟穴”。(16)光绪四年,时任同州府(今大荔)知府的湖北恩施人饶应祺也指出卤泊滩:“介蒲(城)、富(平)、临(潼)之间,五谷难生,民以私熬为业,刀匪渊薮其间,此拿彼窜。”(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