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城国的历史和现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梵蒂冈(Vatican),其正式的名称为“梵蒂冈城国”,英文作The State of the Vatican City,意大利文作Lo Stato della Citta del Vaticano。又因为它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历代教宗均驻于此地,故也称“教廷”(CuriaRomana),又译作“圣座”(Holg See)或“宗座”(Apostolic See)。

      一、历史的沿革

      梵蒂冈位于罗马的西北部,那里是一个隆起的小山岗。在古罗马帝国时代,这里是人们占卜凶吉的场所,伊特鲁里亚的占卜家们的出没之地。“梵蒂冈”源于Vaticinia一词,有占卜之意。在罗马帝国时代,从革拉古皇帝到暴君尼禄,在梵蒂冈的广场之上,一直举行驾驭马车的竞技。暴君尼禄还在此残酷地屠杀基督徒,将他们身上缚以树枝,浇油焚烧,以活生生的人当作祭品。

      相传耶稣的门徒伯多禄(彼得)来到了罗马,在帝国的心脏地建立了教会。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了大火,十四个街区中只有四个街区得以完全保存,满目疮痍,一片荒凉。民众中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尼禄皇帝为了兴建一个新罗马而故意派人纵火。为了转移这种猜测和推想,尼禄将罪名归到基督徒身上,宣布他们是纵火者,大加捕杀和迫害。宗徒伯多禄即于公元67年,在梵蒂冈竞技场被罗马兵倒钉在十字架上殉道的。公元119年至217年之间,罗马的一位名叫加尤斯(Caus或Gajus)的神父在其著述中,叙述了伯多禄在罗马传教的行迹,并记叙伯多禄之墓在梵蒂冈。

      在二十世纪以后,罗马教廷在梵蒂冈组织了两次考古发掘,一次在1939年至1949年;另一次在1953年至1958年。考古学家们发现,在梵蒂冈丘陵原始土层之下,有庞大的墓地,最上层者为罗马非天主教徒者墓穴,许多墓穴中有规则之墓碑。但其中亦杂有天主教徒的墓,其标志为墓壁上绘有象征性的如鸽子(圣灵)棕枝(和平)等图案。再往下发掘,除了发现位于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老堂之前有一座教堂的废址以外,还挖掘到了一个简朴的墓穴,上面覆盖了一些瓦片,小油灯的残片和一些仿埃及式镀金的彩虹玻璃,下面则有一口棺木,其中有骸骨、红色石膏的碎片、零碎的织物和两块大理石残片。1963年6月,经科伦蒂教授鉴定,证明织物系朱红颜料所染,又是用金丝刺绣的,骨骸则属于一个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男性,体质结实。考古学家伽尔杜西将棺木附近的一些壁画真迹,经复染鉴定以后,也作出了肯定的结论。根据这两方面的考据,1976年6月29日,教宗保禄六世宣布宗徒“伯多禄的坟墓就在此地”,“我们已经掌握了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伯多禄确实到了罗马。”

      罗马皇帝尼禄曾在梵蒂冈山坡上广种树草,辟为园圃。公元68年,高卢兵反动叛乱,尼禄被元老院所废,走出后自尽,他所经营的御苑逐渐变为荒草蔓生的野地。公元90年,罗马主教,后被尊为教宗的圣雅那克莱(S.Anaclet)在伯多禄的墓上曾建立一所小圣堂,稍事表彰。在以后的岁月中,基督教仍受到时续时断的迫害。

      直到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274~337)在位时,情况才有了根本的转变。君士坦丁大帝曾与其对敌马克森提在距罗马不远的台伯河米尔维恩桥附近发生过一次决战。临战前夕,君士坦丁祈祷他所信仰的神,他看见了一个异象,在太阳之上出现了十字架的形象,并且有声音说:“用这个做标记,你一定会战胜”。当君士坦丁用十字旗号与马克森提会战时,果然胜利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他的亲戚李锡尼相会于米兰,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了信教自由,他本人后来亦皈信了基督教。同时,这位罗马皇帝宣布迁都拜占庭,改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大帝还颁布了法令,允许教会可以接收捐赠的遗产和遗物。他本人将罗马帝国在京都的许多行政大厅都捐赠给教会,其中最大的是拉特兰宫,这是罗马天主教会拥有合法教产之始。教宗圣西尔弗斯德一世(S.Silvester,I.314-335)请求皇帝,将梵蒂冈周围的竞技场拆去,在场基的北面兴建圣·伯多禄圣堂。324年(一说333年),君士坦丁大帝躬亲破土,拔巨额工程费用,历30年而竣工,这座老伯多禄堂高131英尺,宽79英尺,在当时已是十分宏壮。现在的圣·伯多禄大殿是教宗儒略二世于1506年在拆除老堂的基础了建成的。

      梵蒂冈并非一开始即为教宗的驻地。在迁都阿维农以前,历代教宗都住在拉特兰宫。因距梵蒂冈甚远,为了便于罗马主教及随员到梵蒂冈圣·伯多禄堂举行弥撒,于是就在梵蒂冈伯多禄堂一侧兴建了一些住宅。约在4~6世纪,梵蒂冈成为罗马教宗的官邸所在。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已完全东移,对于西方已感鞭长莫及。因此,在意大利半岛上,抵御隆巴族人入侵以及在时疫流行时对人民的救济工作,胥由教宗一身任之。教宗实际了成为欧洲的政治领袖。6世纪中叶的教宗贝拉琪一世(Pclagius I,556-561)已经行使君主拥有的一切权力。6~7世纪之间,教宗格里高利一世(S.Gregory I,590~604)明确宣称他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国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