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佛朗哥政权继续存在的原因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本文论述佛朗哥政权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一形势下,得以继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二战期间它所采取的“中立”政策及多边外交活动;严厉而切实的统治措施;反对派力量的单薄与分散;“冷战”爆发后西方国家改变对于佛朗哥政权的态度。这些国内外因素错综交织相互作用,使得佛朗哥政权在二战结束的“危难”时期虽惊无险。

      〔关键词〕 佛朗哥政权 中立政策 产业工会 反对派 冷战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摧毁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也沉重打击了法西斯集团的附庸国。因德意的直接参预而建立起来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在二战期间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利用“中立”的幌子推行与轴心国合作的政策,战后一度在国际社会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佛朗哥的统治一度陷入危机。然而,佛朗哥政权还是摆脱了困境,且一直延续至1975年佛朗哥去世。个中原因,目前我国史学界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就此发表些管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

      佛朗哥政权在二战后得以继续存在,原因之一在于它在战争期间所推行的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多边的外交活动。德波战争爆发后,1939年9月4日,佛朗哥发表广播演说,宣布西班牙在已发生的军事冲突中保持中立。同日,西班牙驻华盛顿代办塞尔瓦向美国国务卿赫尔递交了西班牙政府首脑的备忘录,呼吁各国仿效西班牙的榜样保持中立。佛朗哥在备忘录中写道:“我向各国领导人的良知和责任感呼吁,呼吁他们尽一切努力来制止当前的冲突。”[(1)]对于这种中立政策,英国首相丘吉尔是持肯定态度的。“西班牙可以帮我们很多忙,但更可以对我们为害甚大……我们就是希望西班牙保持中立。”[(2)]在法国败局已定之际,佛朗哥于1940年6月12日宣布西班牙为“非交战”国家,表露出急于入伙分赃的野心。接着,佛朗哥就向希特勒表示放弃中立,立即参战,但要以获得直布罗陀和法国在非洲的部分殖民地作为代价。1940年8月,德军曾计划假道西班牙夺取直布罗陀、进而将英国人赶出地中海区域。考虑到直布罗陀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其对大英帝国的利害关系,佛朗哥坚决要求直布罗陀应由西班牙军队负责攻占,为此,希特勒于10月23日在昂代同佛朗哥会晤,后者又提出修改比利牛斯山脉的边界、割让法属加泰罗尼亚、割让阿尔及利亚由奥兰到布兰科角的地方、以及几乎整个摩洛哥给西班牙作为参战的条件。[(3)]在希特勒看来,西班牙的野心同其实力相差甚远,而且,希特勒也不愿让德国在意大利之外再背上一个包袱,他断言:“老实说,负担一个意大利已经够沉重的了,不管西班牙士兵的素质如何,考虑到西班牙的极端贫困和毫无准备,西班牙与其说是个难得的伙伴,不如说是个沉重的负担。”[(4)]另外,西班牙国内的政治经济局势一直十分严峻,因此,在对德国能否获胜尚无把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卷入一场长期战争,佛朗哥才没有完全站到德国一边参加作战。德苏战争爆发后,西班牙外长苏涅尔奉佛朗哥的意旨,一方面表示“西班牙政府对反对布尔什维克俄国的斗争的开始表示非常满意,对开始这场新的艰巨的战争的德国表示同情,”一方面又解释说:“作出这种声援的姿态当然同西班牙全面和最终参加轴心国一边作战是两回事,西班牙要到适当的时候才能参战”。[(5)]结果只派出了由二万名长枪党志愿队组成的“蓝色师团”开赴苏德战场。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以及由此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佛朗哥感到悲观失望。这一时期,佛朗哥采取的策略是继续用共产主义的威胁来恐吓同盟国,企图分裂反希特勒同盟。随着苏军的节节胜利,1943年10月10日,佛朗哥又戏剧性地宣布西班牙从“非交战国”状态转为“中立”,并下达了召回“蓝色师团”的命令,但仍留下二千五百人组成“西班牙军团”,直到1945年4月。1944年5月初,西班牙与美英达成协议。允诺关闭德国在丹吉尔的总领事馆,驱逐德国在西班牙本土及其所属殖民地内的间谍,撤回所有的东线作战军队。眼看纳粹集团大势已去,1944年11月3日,佛朗哥在接见合众社代表时竟然不顾事实地声称:西班牙从来不是纳粹的或法西斯的国家,也从来没有同“轴心国”有过联系。[(6)]同时表示愿意在建立和平的工作中同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包括苏联在内)合作。与这些活动并行不悖的是,德西经济合作在二战期间一直没有中断,西班牙向德国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原料和大宗粮食。

      二战结束后,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佛朗哥一面在国内作出些民主改革的姿态以蒙骗视听,一面竭力妄图从世界人民的记忆中抹去他们在战时同轴心国合作的可耻政策。1945年6月16日,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创始国会议开幕前一天,佛朗哥同合众社国际部主任进行谈话时说:“西班牙正处于走向政治自由的道路上”,“长枪党处于进步过程中”,而且是“实施社会改革纲领以利于人民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7)]表示愿意同英美合作,并再次申辩说,西班牙从来不是希特勒的同盟国,从来不想参加战争,他本人甚至还劝告过墨索里尼不要进攻法国。尽管佛朗哥政权战前已同意德签订有协议和秘密条约,并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它在二战期间所推行的“中立”政策、其偏向德意法西斯的本质也是有目共睹,但它毕竟没有完全投入轴心集团的怀抱,它游移在战争的边缘但并未深陷进去。而且,这种形式上的“中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确发生过积极作用。难怪早在1944年5月24日,丘吉尔就曾在下院发表演说、公然企图为佛朗哥政权辩护:“我一直认为,此时西班牙不仅对联合王国、对帝国、对英联邦、而且对联合国的事业都作出了贡献”,而且断言,西班牙“在战后地中海的和平事业中将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8)]波茨坦会议期间,当三国首脑讨论到西班牙问题时,苏联代表提出关于同佛朗哥政府断绝外交关系的建议,丘吉尔表示坚决反对。关于西班牙问题的特别文件未能通过,最后只在波茨坦会议“关于缔结和约及接纳进入联合国组织”的决议中包括了下述一项:“三国政府认为必须说明,它们本身将不支持现行西班牙政府提出的加入联合国的要求”。[(9)]随着冷战的开始,佛朗哥政权一贯反共反苏的立场就更是投合了美英等国在新形势下的新需要了。后来,美英等西方国家不仅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促使佛朗哥政权瓦解,反而同它合作并给予支持,使它避免了覆亡的命运。

      二

      采取严厉而切实的措施,巩固在国内的统治。这是佛朗哥政权得以继续存在的重要内因。首先是镇压反对派和加强个人权力。颠覆共和国之后,为了扑灭革命者继续战斗的任何希望,佛朗哥在国内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恐怖制度。1939年2月9日颁布的法令规定:凡从1934年10月1日起直接或间接参加过民主运动的人,都必须接受法院审讯。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14日制定了一项法律,宣布凡参加过共产党和任何其它秘密组织的人都犯有罪行。根据西班牙官方材料,到1939年底,监狱关押了二十七万一千名政治犯,还有几乎同等数目的人被关押在集中营。佛朗哥政府希望通过禁止一切政党和组织活动的办法达到彻底消灭反对派的目的。“长枪党”成了唯一合法的组织。为了消除一切有可能破坏政权稳定的因素,西班牙统治集团特别注意对工人进行控制。1939年8月9日建立了“产业工会”,把无论生产性的或服务性的部门都联合成一个集中的组织,在国家机关的监督下进行分级管理。工会中的各级职务只有长枪党的积极成员才能担任。共和国的一切代议机构都被取消。1936年9月29日发布的法令规定:一切权力归国家元首。1939年8月8日的新法令又规定:将一切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都交给佛朗哥,确认佛朗哥在确定法律规范和指导政府活动方面拥有无限的权力。内阁由佛朗哥亲自领导,并由他任命内阁各部部长、批准法令和法律。所有高级官吏、将军甚至主教的任命,都必须得到他的同意。[(10)]其次,平衡各种政治势力。为了掌握和控制保皇派分子,佛朗哥一方面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支持、注意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一方面尽量平衡他们在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比重,保持保皇派分子和长枪党人之间的“力量平衡”。1939年8月10日组成的新政府内阁,西方国家的记者把它称之为“文职人员和军界人士的政治联姻”。[(11)]其实在这个内阁里,佛朗哥不仅要在文职人员和军界人士之间保持平衡,而且要在长枪党人与非长枪党人之间、亲德派与亲英派之间保持平衡。保皇派、亲英派分子何塞·巴雷拉将军主持陆军部,亲德派、长枪党人胡安·亚格主持空军部,有亲英情绪的莫雷诺海军上将主持海军部。出任外交部长的贝格维德上校是个保皇派和亲英派分子,素有亲德派名声的苏涅尔(佛朗哥的妹夫)担任内政部长,公开具有亲德情绪的格兰德斯成了长枪党总书记。第三,二战结束后,为了稳定政局,欺骗世界舆论,佛朗哥又作了一些实行国家政治自由的姿态。1945年7月18日,他批准颁布“西班牙人宪章”,声称保证通信、教育自由,保证人身、住宅不受侵犯,并允许有限的结社和言论自由。7月19日,佛朗哥改组政府,只留任两名长枪党人部长,把其余的长枪党人逐出政府。面对着国际社会要求西班牙民主化的强大压力,1947年7月6日,西班牙举行了一次由政府严密控制的“公民投票”,对“国家元首关于国家元首职位继承法”进行表决,获得通过。“继承法”宣布,西班牙“按其传统规定为立宪王国”,赋予佛朗哥至高至多的权力,包括提出在他死后继任国王或摄政王人选的权力。[(12)]这样,佛朗哥建立的独裁制度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