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家族家训中的伦理思想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红艳(1984- ),女,陕西蓝田人,历史学硕士,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陕西 宝鸡 721016

原文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张载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其殁后其家族后裔播迁各地,形成诸多家族家训。这些家训内容或选取张载言论,或托名为张载所撰,或为后裔创制,典型地展现了张载家族注重读书进德、礼教风化及修身齐家的伦理道德取向。据此,不仅可知张载家族传衍近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亦可展现其家训具有的现代价值。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19)02-036-06

       张载(1020-1077或1078,字子厚)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与其弟张戬并誉于关中,时人称之为“二张”。张氏兄弟殁后,其裔孙二代以后播迁四方,在今陕西、河南、河北、江苏、海南、湖北、四川等地广泛传衍,并在其历代家谱中保存了诸多家训、族规等。然而,关于张载家族家训的研究或介绍,据笔者所见,仅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以“立心立命,惟德惟规”为题介绍张载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六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西铭》《东铭》和“十戒”等家训家规。①然而,就学理而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见于文天祥的廷试策文《对防》,未必为张载原话②;“六有”出自张载《正蒙·有德篇》;《西铭》《东铭》为其讲学时贴于学堂双牖的短文,又被收录于《正蒙·乾称篇》;“十诫”不见于现存张载著述和其他张载家族家谱,而仅见于明清之后的《眉县横渠堂张氏家谱》之中,当非张载本人言论。据此,上述介绍虽然有助于在全国推广张载家族家训,但仍需要深入实际考察张载家族家训,溯源历史实情。目前发现的全国各地张载家族谱牒均修撰于明清以后,仅个别家谱收录宋代张纮等人的序跋文章,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的家谱宗谱所收录。近年来,承全国张载宗亲会友人及张载祠执事信任,或赠送或借阅全国各地张氏宗谱(家谱)十八种,笔者现就各谱中家训族规中的伦理思想作一探究,以正之于方家。

       一、张载家族伦理思想的呈现形式

       家训是中国古代家族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不同语境下又分为家范、家诫、家书、家规、家语、宗训、宗规、族规等,往往以其具有的“惩恶”“劝善”[1](P541)的功能,被编入家谱或宗谱之中。在张载兄弟殁后,其裔孙播迁四方,形成诸多具有不同内容的家谱。就笔者所参阅的张氏家谱而言,多数保存了家训或家规的内容。就其形式看有三种:

       其一,选取张载言论作为家训家规。在张载家族家谱中,这类情况是少见的,最典型的为2015年续修的《寿康堂无锡营桥支南阳巷分支张氏宗谱·家训》,其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列张载《西铭》,次为《东铭》,再附《张氏家训百忍歌》。关于《西铭》主旨,虽然学界解释多有不同,但其初以“订顽”为名,可见是为教育发蒙而作,主要凸显的是儒家仁孝一体的思想。《东铭》初以“贬愚”命名,本是告诫子弟于言行动念之中省察提撕,乃儒家迁善改过之功夫。《百忍歌》为张氏家族通传告诫,主要存于百忍堂张姓家族家训中。虽其论处世良方,但也以成“大人之量”“君子根本”等可作为家族道德修养的指归,与《东铭》主旨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笔者曾访询该支七十余岁的张载十八代裔孙张乐荪先生,得知其家族教育旧有幼童背读东西《铭》的传统,1949年后逐渐中断。此外,又访询眉县横渠堂65岁的张载十八代裔孙张世敏先生,得知在其幼年家族长辈责令熟背东西《铭》之事。可见,在某种意义上,东西《铭》具有张载家族家训的某些功能。另外,南嘉两铭堂新修《张氏宗谱》保留了明末《两铭堂贞一家乘》,其卷首即为东西《铭》,显然两《铭》亦有家训功能。贵州横渠堂瓮安草塘皮匠街支系族谱《张氏横渠堂族谱》虽为新修谱(注:笔者未见旧谱),也首载东西《铭》,并以张载“四为”句、“六有”句等为《先祖遗训》,反映了当前张载后裔的志业和行为规范。

       其二,托名为张载所撰。最典型的为《眉县横渠堂张氏族谱》,其中载有《横渠公家规族规十诫》。其内容禁止家族成员“逐淫朋队伍”“好鲜衣美食”“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滥饮狂歌”“早眠晏起”“倚父兄势,轻动打骂”“喜行尖戳事”“近昵婢子”“气质高傲,不循退让”“多谗言,习市语”等十种行为。因该支张载族裔于明万历间由今河北滦县迁至眉县,其家谱于清康熙间曾求续于滦,后屡经焚烧、借失等劫难,荡然无存,至民国四年(1915)又根据《横渠志》《凤翔谱》重修家谱,故其所载“十诫”出自张载之手已不可考知,疑为其后人托名而作。从内容看,《十诫》涉及交游、服饰、日常行为、家族和睦、个人涵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要求子弟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儒家礼教。

       其三,后裔创制族规家训。此类情况较多,不仅存在于明清、民国时代的诸谱中,也存在于1949年后的新修谱中。前者如海南文昌《张氏族谱》首修于明嘉靖四十年(1661)张载第十二世裔孙张饶全之手,后世数次增修,其中保留《训条》十七条。其纲目为忠君臣国、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信朋友、教子弟、重农桑、遵礼法、明祀典、谨丧制、重宗子等,涉及为政、和家、处事、礼仪、祭祀、教育等诸多方面,较全面地展现出古代家族教育的内容。再如,常州梅里《张氏宗谱》卷五载《族规家训》多条,备列敦孝弟、睦宗族、立家庙、崇祭祀等十条《祖训》,甚至又以“族谱载《祖训》详矣,然其文字高浑,恐学浅者不甚明白”,因撰“戒不可滥交”“戒不可淫邪”“戒不可欺人不识字与贫贱”“戒不可好讼”等“十戒”以示后人。此外,《后圻张氏宗谱》亦存有《宗训》《家训》各十二则,也涉及上述各内容。上述家训,虽然与张载其人其学并无太多关系,但却是张载家族家训最为普遍的展现形式,体现了张载家族恪守的伦理道德规范。

       综上,上述张氏各谱集中体现了张载后裔在制定家训时,存在或截取张载言论,或托名张载,以及新制三种形式,其内容均反映了传统儒学修身齐家的内涵,涉及孝弟、忠信、睦和等伦理规范和成人教育。

       二、张载家族家训的伦理思想内容

       明清两代以来的张载家族家谱,虽其原貌多不可见,但民国以来新修家谱时则多加以吸收和保存,其中载录诸多具有伦理思想的的家训、族规、宗规等,尤以《二铭堂梅里张氏宗谱》《丁堰张氏宗谱》《张氏宗谱印墅分谱》等最为突出。以下根据其内容分而述之:

       (一)注重读书进德

       读书以进德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往往被历代家训所关注。如《颜氏家训·勉学》云:“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2](P67)《颜氏家训》通过阅读儒家典籍进行道德教育的思想,在张载家族家训中也有类似的体现:《张氏宗谱印墅分谱·祖训十条》“勤读书”条云:“朱子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盖读书则古今事务可以贯通圣贤,道理可以会悟,不但可以变化气质,并可望科第成名。古诗云:‘状元本是人间子,宰相原非天上儿。’凡我同宗宜共勉之。”③可见,读书的目的并非仅为仕进,更在于变化气质,希贤希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