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与当代样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杰荣(1957- ),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研究。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
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

对形而上学在当下时代境遇和精神氛围中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和作用的疑问,是当代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回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在形而上学解答“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基本关系的不同答案中阐释形而上学在不同时代精神境遇中的必要性,并在形而上学的形态史演变中考量当代形而上学在理论体系和实践作用方面产生的重要变化,形成对形而上学当代遭遇及其造成这一遭遇的内外因素的基本解读,进而基本勾勒对当代形而上学及其产生的精神样式。总结当代形而上学正在从一种在二元论、概念论和整体性中产生的“硬”性规定、“硬”板结构和生“硬”逻辑的理论形态及其统摄现实的人的作用方式中解脱出来,而产生着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弥漫、在精神世界中绵延、在意识系统中渗透的具有张力和弹性的形而上之思。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9)04-0060-06

      如哈贝马斯所判断,“黑格尔之后所有流派的立足根本就是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1]27。现代哲学的众多流派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形而上学产生着纠缠的关系。在这一纠缠关系中,形而上学涵养着当代哲学的诸多要素,同时,当代哲学又产生着当代形而上学的诸多理解方式,形成当代形而上学参与时代精神的不同方式。在这种纠缠关系中,形而上学自身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一种在二元论、概念论和整体性中产生的“硬”性规定、“硬”板结构和生“硬”逻辑的理论形态中解脱出来,而产生着一种弥漫的、绵延的、松软的具有巨大张力和弹性的形而上之思。当代哲学正是通过多元的阐释视角和异质的阐释方法,以众多独特的理论形态综合展现出形而上学的当代样式。在形而上学的当代样式及其基本走向中,提供着把握当代精神境遇和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可能方式。

      “甚至在它的源头,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已经模糊不清”[2]。这种“模糊不清”,有着形而上学样式的历史变迁,有着与时代境遇的理解方式的重要改变等因素的参与,而更重要的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的难以言说。在不同时代条件和不同时代精神下,人的形而上之思形成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有着知识性、理论性、体系性的概念、形式和逻辑表达,而“形而上”则表征着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境界和精神世界中对于人性、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人性实现的超越性思考。因而,形而上学在概念和形式把握中追问人性根基的超越性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现实世界获得如何存在和何以如此存在的人性论根据。形而上学对这一根据的探讨,经过自然的、神圣的、超验的、先验的、经验的等多种方式,总的把握方向从“彼岸”向“此岸”下降,从其形而上之思的根本转变来看,则表现为人们寻找现实存在之根据和合理性的力量,从依靠外在力量,转向寻找内在力量。

      人对人自身的认知是哲学的主题。对这一主题的不同把握,产生着哲学的不同思路和不同视域。形而上学是对人性的深层关切,表达人性中最深层观照自身超越性追求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现实的人身处何种物质时代和精神境遇中,“人都要确立精神家园以安慰自己的心灵,哲学境界提供的意义就是在变动不居的现实中所保持的一方净土”[3]。形而上学的存在,正是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存在而奋力抗争的重要方式。在形而上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以何种方式理解、阐释和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奠基着现实的人的认识论与现实世界的本体论的先在性根据。然而,在这一认知内部固存着解释和处理二元关系的问题域。人是一种有限性的生命存在,它受自身生命的局限和生活于其中的时代境遇的局限,使得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反思和升华,产生着现实性。然而,人又是一种延续性的类存在,其内在有着同一性的本质归属和绵延性的无限追求。由此,现实的人就必须处理固存于时间与空间维度上“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这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研究问题,人们必须始终以自身的“有限性”处理和把握“无限性”的问题,以展现协调、和谐、稳定的共同精神和共同生活。可见,形而上学以特定的超越性追问方式探讨人性之根,内在形成着看待和对待“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一关系的基本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产生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原则和方法论根据,阐明了形而上学的研究问题、解决方式和内在关系的基本规定。

      在理论层面上探讨形而上学的理论价值,必须在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关系中予以说明。一是哲学即形而上学。这种理解将哲学的对象理解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直接对待,并将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或者哲学之王来理解,它说明着对形而上学的不同阐释,形成着不同样式的哲学。同时,也形成着形而上学在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哲学中的反面地位。现代哲学以“异质”“特殊”“多元”方式探讨哲学,将自身作为反抗形而上学的力量,甚至将自身理解为反抗形而上学的结果来看待。而事实上,形而上学追求“一”“整体”的思维方式,是始终防止着哲学理论内在二元关系断裂的必然理路,在现实世界中也产生着规范共同生活在思维、精神、信仰等基本话语的重要作用。二是哲学固有形而上之思的维度。任何一种哲学都是通过解释世界,以实现改造世界的。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人何以为人、何以成为人的追问,这一职责容纳着哲学的形而上之维,在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之外,寻找着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的意义。而这一意义产生于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作用于人们改造现实世界的意识,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然而从其本质来看,是思想的、精神的、灵魂的,从其寻找和作用的基本方式来看,通过在经验之外达成,故而是“形而上”的。“哲学的本性就其指向和追求而言,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性质与特质乃是哲学的内在本性的实质性与提升性的体现”[4]121。形而上学不提供给人们具体的操作指南、具体的认知指导,而是通过提供给人们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予人们形成价值观和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方式参与着改造现实的人,形成着现实的人改造世界的意识武器。哲学必须通过“说服人”,从而“掌握人”,才能获得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三是哲学的形而上之维是哲学否定现实的动力。哲学不仅提供着现实的人的根据,还形成着现实的人的超越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即形而上学的否定性力量。否定性是形而上学自身特性中的动力机制,当形而上学的否定性力量呈现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否定时,形而上学产生自我解构,乃至自我重建的自我发展的动力。这就使得所谓“后”形而上学样式的诸多探讨逐渐形成,如法兰克福学派,从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到马尔库塞的否定美学,至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无论其现实的立足点和归宿如何,其思维产生的重要资源在于对形而上学否定性这一维度的阐释和理解。

      在实践层面上探讨形而上学的现实价值,必须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中予以把握。这一理解关系着何者具有第一性和根据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判断将哲学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形成了近代以来哲学斗争的主要派别,产生着将形而上学理解为唯心主义的一定误解。进入现代哲学,存在、意志、生命等概念模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关系,在总体原则上把握这一关系。从而,在本体论方面获得一种探讨对象的直接统一,达到模糊在二者之间做出“何者第一性”这一基本判断的作用,进而直接影响着阐释现实世界谈论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即形而上学在现实世界是否具有实际功用,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内敛”与“外溢”,表达形而上学内部结构的发展与外显功能的实践,二者之间又表现出互动关系。形而上学始终以现实世界为根基,并始终以意识方式参与着现实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参与着现实世界的改造与建构。形而上学获得外显力量,通过转变为现实的人的意识体系,塑造现实世界的主体性话语,塑造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主体性实质的基本规定,形而上学是现实的人理解和认识人与人类、个体与整体、历史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等二元矛盾的基本认知,形成现实性上人类处理共同生活和有限境遇中固有矛盾的思维规范,又产生着现实世界的基本话语秩序,形成对现实的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倾向的研判和矫正,是形而上学通过形成规训、引导和研判现实的人的意识和生命活动展开现实运作的基本方式。当代形而上学正是在摒弃理性主义在二元论、概念论和整体性中塑造的“硬”性规定、“硬”板结构和生“硬”逻辑的理论形态中解脱出来,重新恢复哲学在现实世界之中观照人性超越性追求的形而上之维,而产生着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弥漫、在精神世界中绵延、在意识活动中渗透的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怀。形而上学的作用,不再表现为对人的工具性异化,而是在现实的人的异化生存境遇中,保存着反思人之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精神世界,是当下形而上学的存在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