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方式转变及其现实启示

作 者:
王哲 

作者简介:
王哲,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由硬性攻击转向软性渗透,其叙事方式相应地发生改变,从以往直陈观点的灌输型叙事转变为间接渗透的引导型叙事。这种转变集中表现为:从宏大转向琐碎,以边缘话题解构中心话题;从单一转向多元,借视角切换剪裁历史真相;从直说转向暗示,用言外之意传播错误思想。导致转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迎合当前大众的接受心理特点;二是为遵从其他话语体系的叙事规律;三是为躲避主流思想话语的批判遏制。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因此面临新的挑战,辨识工作的准确度、批判工作的针对性和引导工作的说服力都亟待提升。这种转变给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启示有:坚持树立正确指导思想、加大批判力度、加强社会舆论治理和消除负面社会心理。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历史虚无主义在过去十年间始终位列我国年度社会思潮前列。①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高度重视,视其为一项极端重要的战略任务。习近平强调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②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播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并未彻底绝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途径、渗透手段更为多样化,更具隐蔽性。”③其叙事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硬到软,从直白表达转为间接暗示。正如有学者提出的:“硬性攻击转向柔性渗透……这种转向模糊了它固有的政治主旨和价值取向,隐蔽了其实质,其软性和隐性的特点给研判和辨析工作带来了难度。”④这种呈现出新特点的叙事方式具有现实的危害,会严重冲击主流历史观,消解历史价值,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

       一、历史虚无主义从灌输叙事转向引导叙事

       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方式是直白地陈明思想观点,接受主体无须揣摩、猜测或推理即可理解,其传播特点是从外部把特定思想观点灌输进接受主体心里(以下简称“灌输叙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普遍选择以间接渗透的叙事方式进行传播,即不再直白地陈明思想观点,而是将其隐藏在字面信息之外,通过精心设计的话语线索以暗示、隐喻、对比、类比、反讽等方式间接传达。其传播特点是引导接受主体在内心“自发”地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观点(后文简称为“引导叙事”)。从灌输叙事到引导叙事的转变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宏大转向琐碎,以边缘话题解构中心话题。解构主流历史结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手段。与以往不同的是,引导叙事所聚焦之处不是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中心话题,如“共产党领导抗日”等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决定历史评价导向的宏大主题,而是关注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局部环节、特定细节或非关键要素。通过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手法解构中心话题。在正常情况下,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把握主流,由此对林林总总的素材形成规律性认识;即使涉及非中心话题,也是为了对“把握主流”予以补充和巩固。只有如此,历史的客观规律才能浮出水面,从而为现实实践提供正确指导。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⑤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却违背这一基本学术范式,用次要矛盾、次要方面取代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着重于在边缘话题研究中得出反主流的结论,以此间接地推翻主流历史结论。用局部推翻整体、用支流颠覆主流、用个案反对普遍。可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⑥。这些边缘性话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贴合大众的日常生活实际,容易引发普遍关注;二是导向与主流观点相悖,即找正面事件或人物的“反面话题”、找反面事件或人物的“正面话题”,所以能够迎合部分群体的猎奇心理、逆反心理以及因现实问题导致的负面心理和阴暗心理;三是主流思想话语较少涉及,接受主体对此缺乏足够背景知识,所以容易受其引导。面对好坏对错混杂的情形,一般大众往往无法准确地分清主次、辨别真假,难免会被其引导,在不自觉间冲淡、动摇甚至解构此前对中心话题的既有立场与判断。

       第二,从单一转向多元,借视角切换剪裁历史真相。视角切换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话语叙事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向社会大众广泛进行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披上了不同的视角“外衣”,如口述历史、平民叙事、文艺创作、网络段子等。历史解释必须有正确的视角,否则就会因视角差异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一旦历史进入其他话语视角,历史虚无主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其“削足适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心所欲地进行剪裁。

       “历史学家是历史的一部分。他在队伍中所处的地位就决定他在观察过去时所采取的观点。”⑦依托其他视角,历史虚无主义“用现象代替本质,以片面代替全局,以部分代替整体”⑧。这必然会歪曲历史真相,进而导致意识形态、阶级归属和历史观的淡出,使历史叙事沦为相对主义的文字游戏。例如,在部分文艺作品中,以艺术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改编,随意删除反映历史规律与深邃意蕴的内容要素,使历史蜕变为痴男怨女的爱情纠葛、政治人物的权谋斗争、个人私怨的打击报复,甚至改换为对当下现实生活中琐碎无聊的同义反复;在部分“讲坛”类历史普及节目中,打着“贴近人民”“通俗易懂”的口号,把历史改造得面目全非;在网络空间中,以游戏、娱乐为理由,恶搞红色经典、颠倒是非黑白;即便在尤为讲究规范的学术研究领域,也以“重评历史”为借口,在与主流结论相悖的视角下按照其预设结论对历史进行剪裁,甚至做必要的“想象性假设”。

       第三,从直说转向暗示,用言外之意传播错误思想。话语意义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除字面信息所承载的语义之外,还包括非字面信息的言外之意。引导叙事的根本特点就是在言外之意中传播虚无历史的错误思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话语叙事所设置的线索,引导接受主体在解读字面信息的语意时“自发”形成虚无历史的言外之意。这来自接受主体对话语中“留白”部分的内容填充。历史虚无主义在引导叙事中将涉及立场、定性和历史观等关键结论的内容全部设置为“留白”,并利用话语线索对填充“留白”的路径和导向进行严格制约,使接受主体在信息填充中看似“自发”、实则别无选择地得出预定结论。例如,在对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的细节分歧的“研究”中,作者通过对“溜下来”“窜下来”的暗示,引导接受主体填充葛、宋二人贪生怕死的信息,以此“合乎情理”地解构革命英雄主义。这些想法是话语的言外之意,往往被接受主体视为自己“独立思考”的产物,是自己“深入分析”的结果,而且符合自己的“常识”判断,所以比灌输而来的思想更容易得到接纳、认同和坚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