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1997年5月11日 摘要:本文论述了孙中山“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方案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而深化了孙中山社会主义理想的研究。 关键词:孙中山 社会革命 历史地位 长期以来,学术界很少有人探讨孙中山“社会革命”方案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就此课题作点研究。 一 学术界有人认为孙中山的“社会革命”不是指“社会主义革命”[1]。其实,孙中山所谓的“社会革命”正是指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孙中山在世时也即1925年以前,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使用“社会革命”语词却未使用“社会主义革命”语词来表达“社会主义革命”概念。兹举数例加以说明。李达1920年11月28日在《劳动者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劳动者非信奉社会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把资本家完全铲除不可。”[2]李达于1923年8月在《社会主义与江亢虎》一文中还说道:“社会主义者的主张是要谋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造成一个大多数,来企图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而行的革命”[3]。陈独秀1921年8月1日在《答区声白》一文中也说道:“俄国底十月革命是不是少数人的运动?……我们中国倘有一万万人献身社会革命运动,你想能否成功呢?”[4]彭湃1921年9月1日在《告同胞》一文中亦说道:“最近俄罗斯之实行社会革命也,……故今日无论何国而实行社会革命,可谓安然无忧者矣!”[5]以上这些举例中的“社会革命”都仅仅是指“社会主义革命”;在现在看来,本来都应该使用“社会主义革命”语词,但他们当时都只使用“社会革命”语词。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中山的“社会革命”就是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孙中山主张在中国运用“社会革命”方式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6]。他的“社会革命”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而行的革命。所以孙中山所谓的“社会革命”就是指社会主义革命(当然它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的社会主义革命)。 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方案也即他的社会主义革命方案,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后他又不断地将它进行丰富与发展。孙中山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期能够形成他的“社会革命”方案,决不是偶然的。 首先,当时欧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逐渐兴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因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冲突、工人失业、小生产者破产和经济危机以及少数大地主与大资本家操纵国民生计和垄断政治大权等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于是逐渐兴起。正如列宁当时所指出:“在欧美,摆在日程上的问题已经是从资产阶级下面解放出来,即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7]这种国际形势对孙中山产生了影响,使他意识到欧美资本主义旧路已经走不通了,中国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否则中国将来也会出现欧美那样的社会危机。从此,孙中山在从事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还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形成了他的“社会革命”方案。 其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亦对孙中山产生了影响。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获得了成功,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新时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孙中山受到了震动。他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于是主张“以俄为师”、“建立最新式的共和国”。不过,孙中山又认为,“因为中国同俄国的国情彼此向来不相同,所以制度也不能相同”[8]。这促使他探索着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式的“社会革命”方案。 另外,五四以后,走非资本主义道路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五四以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独立地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并显示出了自己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因而中国社会的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这种国内形势也对孙中山产生了影响。使他更加意识到中国不可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更加推动他探索中国的“社会革命”方案。 最后,孙中山具有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早在1894年他就主张中国应该“励精图治”,“奋筹富强之术,月异日新,不遗余力”,“将与欧洲并驾”[9]。为了改造中国与振兴中华,他还奋斗了一生。毛泽东曾指出:“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0]正因为孙中山具有这样伟大的抱负,所以他才能够去探索中国“社会革命”方案,并形成了他自己的“社会革命”方案。 二 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方案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具体论述如下。 (一)孙中山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早地指出:象近代中国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民权主义革命”也即民主革命完成以后应该紧接着从事“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二十世纪初期,孙中山鉴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同时他又认为民权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贯的”,世界各国都是先由民权主义进到社会主义[11]。因此他主张在中国先从事“民权主义革命”(民主革命)“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12],然后再紧接着从事“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1911年12月30日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意见书》一文中就已经指出:要先进行“民权(主义)”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3];1912年4月4日孙中山又指出:“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而偿矣,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14];换言之,中国“政治革命之后宜继以和平的社会革命”[15]。孙中山这一设想是符合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国情的。正因此,它被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展。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6]“如果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17]不仅如此,孙中山的上述设想还为其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如何进行本国的革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二次大战以后,朝鲜、越南、老挝等不少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国家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也紧接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证实了当年孙中山的上述设想。可见,孙中山上述设想的确揭示了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国家首先必须经过民主革命阶段然后才能从事本国社会主义革命这个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