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孙中山

作 者:

作者简介:
尚明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北京,100078)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①]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举行蔡锷国葬典礼,这是孙中山所寄送的挽联。孙中山用东汉著名军事家班超、马援作喻,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时期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蔡锷。

      蔡锷和孙中山二人,一属梁启超为代表之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追随者;另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政治主张俨然分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是辛亥革命时期尖锐对立的两种力量和意向,二者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泾渭分明的门户之见,阻碍着蔡孙的携手救国,甚至使其难以交往和接触,两人鲜有联系。但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历史环境中,这两位政见歧异的人物,基于都具有热诚的爱国情愫,怀有同样救国救民的宏愿;建立富强新国家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遂构成他们联系的纽带,在当时重大政治事件中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合作,并相互支持,配合默契。

      本文拟就蔡孙的复杂关系略作述论。

      一

      1882年蔡锷生在湖南宝庆(今邵阳);孙中山大蔡锷16岁,长于广东香山(今中山)。他们二人虽然籍贯不同,年龄悬殊,但都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共同处于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大时代。民族生死危机的严酷现实,迫使一些先进人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振兴中华之路。孙和蔡是在这同一历史课题激励之下,先后投身到拯救祖国的行列之中的。

      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昏聩腐败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巨大的爱国热忱。“文,爱国如命”[②]!正是这种炽热的爱国热忱促使他走上了挽救祖国危亡的道路。爱国可以说是孙中山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思想和行为中贯串着的一条主线就是爱国主义。为此,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而勇往直前,屡仆屡起,百折不挠。而蔡锷具有同样真诚的爱国热忱,于戊戌政变后东渡日本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所就读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充满革命空气”,校中“所取教材多采用英法名儒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诸学说,诸生由是高谈革命。”[③]蔡锷由此大受影响,和秦力山、郑贯一等“皆志大言大,各以摩西、罗伯斯比尔、丹顿、华盛顿、卢骚、福禄特尔、克林威尔诸杰自命。”[④]他曾著文倡导用“军国民主义”挽救中国,并以“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囷)”[⑤]的壮烈诗句,来表白自己爱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不过,蔡锷因深受变法思潮的影响,长期接受业师梁启超鼓吹维新理论的浸润,在思想上打上了深刻的改良主义的烙印,与“君宪救国论,此唱彼和”[⑥]。蔡锷热衷于改良,在辛亥革命之前追求的是通过新政、立宪之途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和孙中山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道路,在政治立场上属于两个对峙的营垒。

      蔡和孙何时何地相识?据《革命逸史》记述,早在1899年间,蔡锷和秦力山等东渡求学的“有志之士”在日本东京,经过与孙中山“往还至密”的兴中会员、学友沈云翔之引见,便和“倾倒备至”的孙中山相识了,并且还一起“共商天下事,总理(孙中山)深得其助。”[⑦]惜乎两人仅有这次谋面晤谈。此后的17年中,迄未见二人相见的记载。虽然如此,他们之间在一段时期中,还是通过函电等方式进行着联系。

      蔡锷虽然热衷于改良,但抱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理想,因此其表现又不完全同于改良派。他在政治上追随梁启超,站在立宪党人一边的同时,又逐渐觉察到民主革命已日益深入人心,革命的潮流汹涌澎湃。出于真诚之爱国热情的驱使,蔡锷努力去顺应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所担任清政府新军军职的湘、桂、滇诸省,采取了同情革命党人的革命主张,与革命派保持着一定的友谊,并暗中“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⑧]。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蔡锷经过革命党人的联络,更勇敢地参加发动和指挥了云南的“重九”起义。这次起义的成功,既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义,又对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云南的“重九”起义成为蔡锷从改良转向革命的起点,也是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有力支持。

      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身任云南都督的蔡锷,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保持着行政上的正常隶属关系,并成为了蔡孙毕生关系中联系最多且较为融洽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在1912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任期的三个月中,蔡锷致孙中山(包括孙和他人)的文电有26件之多;在1913年有3件。这些文电除少量属于例行公事外,绝大多数是对建立新国家诸多方面提出的政见和建议,反映出蔡锷的思想、政治主张及其与孙中山之间的关系。

      在文电中,蔡锷向孙中山表示了敬仰之情和迫切希望国家能早日统一的心愿,指出孙中山“衷然举首,可为民国前途贺!”[⑨]并深感“临时政府成立,内政外交得有主持,无任欢忭”[⑩];还称赞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长官皆极一时之选,仰见任官惟贤,无任钦佩!”[(11)]同时,他派出参谋李伯庚、刘风、黄文三人赴南京,亲向孙中山揭橥三义,期盼奠定邦基,称:(1)“今中央政府成立,缔造经营当先从破除省界入手”;(2)各党派“虽政见不同,而谋国之心则一。……现值肇选之初,万端待理,只宜唯贤是任,不必过存党见,使有弁(弃)才”;(3)“新旧递嬗之交,目光固宜高远,而手法即不妨平近。”[(12)]他还极力反对军阀割据的联邦制,主张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加强建设和抵御列强,一再电请孙中山将各省管理财政、外交等的重要官员均需中央委派,俾便建立统一民主强大的国家。这些主张,无疑都是表示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