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庄友刚(1971- ),男,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城市哲学研究。江苏 苏州 215123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有着丰富的关于城市的论述,但并未建构出系统的城市理论。在当代,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生长点,把马克思的城市思想系统化并呈现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已经成为时代的任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质而言之,这也就是构建和确立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9)04-0125-08

      马克思的城市思想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澄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理论阐释中,有关城市的理论论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有机内容。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建构起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线索的显性理论体系,导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得到足够充分的重视和阐发。20世纪后半叶,以列斐伏尔等思想家为代表,西方理论界出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空间转向,从这时起,马克思的空间和城市思想才逐步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挖掘和梳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列斐伏尔等人分别对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有关文献中的城市思想进行了梳理,并在相关问题研究中(比如城市权利、城市革命、空间与政治等问题)给予了深入的阐释,但是并没有把马克思的城市思想系统化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总体上仍然是一种碎片化的状况。随着全球范围城市化进程的深度展开,尤其是在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审视当代城市发展实践,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的要求。这就需要:一方面,把马克思的城市思想给予系统化、理论化的建构和阐释,完整呈现马克思城市思想的整体理论逻辑;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检视当代城市发展实践,阐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矫正发展中的偏差,指明发展趋势,建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本文拟在这方面谈谈看法,期待学界更深入的探讨。

      把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首先需要澄明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一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整体性要求,是在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来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规定性,单就某一论题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很容易误入歧途,即所谓的“创新”观念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了。就此而言,不能在马克思哲学的整体理论视野中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就可能造成这样的后果,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很可能就是远离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另一方面,澄明马克思城市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厘清了马克思的城市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关系,也就在原则上勾勒了马克思城市思想的内容范围与理论边界,为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提供了观念前提。同时,合理把握二者关系、明确马克思城市思想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的定位,有助于梳理并呈现马克思城市思想的内在逻辑,为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谈及马克思城市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涉及马克思城市思想自身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又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问题。这里简要谈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第一,在阐释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时候,城市是马克思透视历史的一个基本视角。马克思考察历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城市,城市生活状况、城市发展状况、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等等是马克思的基本关注对象。对马克思而言,把城市作为透视历史的重要视角有其逻辑根源。马克思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考察来把握以往历史发展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②而城市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最具显示度的领域。把城市作为透视历史的重要视角对马克思而言具有逻辑必然性。第二,在描述社会发展进程、阐明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时候,城市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话语对象。分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在谈到历史发展中分工的作用的时候,马克思强调:“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③在谈到历史发展进程时,马克思指出:“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域,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④在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中,“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⑤而现代大工业更是直接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以城市为基本的空间存在形式。“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⑥第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问题的批判。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具显示度的领域,城市问题自然成为资本批判中的一个基本指向。“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⑦第四,与此相应,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描述中,城市是基本的把握维度。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⑧而这样的共同体确立的前提就是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⑨

      其次,尽管马克思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理论论述,城市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以城市为主题的理论体系。这里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尽管较之于前现代社会城市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才刚刚完成,现代社会以机器大工业发展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尽管马克思不自觉地关注到了城市现象并在实际上形成了丰富的城市思想,但是由于时代发展状况的限制,马克思并没有形成以城市为主题把这些思想系统化的理论自觉。第二,与此相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建构更侧重历史维度,空间维度的阐释只是隐性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任务是澄明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因此在理论方法上,更强调历时性的构建,从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释上马克思并没有形成显性的空间和城市理论。如哈维所论:“马克思、马歇尔、韦伯和涂尔干均具有以下的相同点:他们在考虑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的问题时,总是优先考虑前者,而认为后者是无关紧要的,往往视空间和地理为不便的语境和历史行为发生的地点。”⑩第三,尽管马克思并没有建构出系统的城市理论体系而只是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城市的思想论述,但是这些思想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无序的,而是服从于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表面上看,马克思的城市思想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这些论述也是围绕不同的问题展开的,似乎是杂乱的,只是思想火花的堆砌。但是,马克思关于城市的论述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这些貌似杂乱的城市思想服从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学说的整体理论逻辑。恩格斯谈到《反杜林论》时强调“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11),审视马克思的城市思想同样要具备这样的方法论意识。当代马克思城市思想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梳理、建构并呈现这一内在逻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