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字渊亭,原籍广西博白,1837年生于防城,8岁时随家迁居上思,20岁投入反清农民军,30岁创建黑旗军并流亡越南,中法战争后回国,已48岁。甲午战争时,刘永福奉旨渡台湾帮办防务,领导了台南的抗日战争。战败回国后,于1907年辞去清朝官职,闲居钦州。据说,他在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同盟会,广州光复后,曾短期出任广东省民团总长。1917年,刘永福于钦州逝世,享年80岁。今年是他诞辰160周年,逝世80周年。 刘永福的一生,经历了从一个贫苦孩子成长为中国近代史著名反帝爱国民族英雄的传奇性过程。 刘永福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家人终岁勤劳也难以维持温饱。为了帮补家用,他13岁时即外出佣工。17岁时,父母和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叔父先后死去。刘母先死,靠着村人的资助,才买到一副薄板棺材;等到刘父去世,就以床板拼成棺木敛葬;年末叔父又死,只有以木屑垫坑,草席裹尸。三场丧事办完,刘永福已是贫无立锥之地的穷汉子了。 赤贫的青少年生活使得刘永福失去了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机会,以致即使后来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刘永福已略识之无,但在读书人眼里,他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1883年,唐景崧入越与46岁的刘永福会晤,事后在《请缨日记》中写下他的印象:刘永福“不识字”;[①]1855年刘永福回国,张之洞在接见他后奏报清政府,说他“不识文字”[②]。10年后,易顺鼎赴台湾见刘永福,在《盾墨拾余》记称,刘永福“朴陋无文”。[③]撰写《刘永福传》的三水李健儿,也在《书后》称:刘永福“不学”。[④] 在外部世界剧烈变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不能不影响了刘永福的成长,限制了他的才华发展和一生事业:他不能够通过书信函件广泛地和外界建立联系,这妨碍了他对于世界大势的了解和掌握,使得他不能很快地接受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不能使他的爱国精神得到更高的升华和更多的表述,当然更限制了他提高黑旗军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反帝爱国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取得更加辉煌的战果。对于自身及黑旗军的这些致命弱点,刘永福在甲午战败后已经觉察,并力图弥补。与刘永福关系密切的铁禅上人记称:“将军以黑旗中人大都起自陇亩,后此宜注意世界学识。光绪丁酉(1897),曾拟助余国外留学,意为黑旗军十年教训计也。余以久病体弱,辞不果行。”[⑤] 刘永福出身贫贱,且为人刚直,不善拉扯和吹拍,虽然由于抵抗外敌侵略有功的缘故,他得到最高统治集团及张之洞、谭钟麟等官员的赏识和提携,但他毕竟没有关系深厚的靠山和后台,这就使他的官宦生涯充满了坎坷和风险。除了任职总兵二十余年而未迁一秩外,刘永福在抵抗外敌入侵的同时,还要防备自己阵营的官场倾轧和阴枪冷箭,对于刘永福来说,这些来自内部的干扰,有时并不亚于来自外部强敌的武力侵逼。 中法战争期间,唐景崧上书请缨,万里入越助刘抗法,帮助黑旗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曾是轰传朝野的佳话。然而,半年不到,唐景崧即因刘永福拒绝他提出“代越为王”的建议,而与之反目成仇,成了刘永福的冤家对头。唐景崧不但在广西巡抚徐延旭、云贵总督岑毓英、两广总督张之洞等人面前进谗,肆意诬蔑贬低刘永福,而且阴谋拉拢刘永福手下的第一员大将黄守忠背叛,造成黑旗军内部的一次大分裂,从此由盛转衰;刘永福鏖战山西等地时,两万桂军奉命助战,却一直龟缩在北宁一带,坐视优势法军围攻黑旗军而不出兵援救;后来黑旗军转到宣光一线与滇军并肩作战,滇军主帅岑毓英先是居心叵测地建议清政府让黑旗军独自与法军作战,滇军则退守边境,如黑旗军战败,遭受法军追击,则滇军堵截不让黑旗军退过边境;后来又在援饷、济械、募军等问题上刁难刘永福;而滇军主将丁槐也与刘永福不和,以致两军不能协调行动,只得各自为战,致被法军各个击破。 甲午战争伊始,刘永福奉旨帮办台湾防务,这原是清政府布下一支要袭日本的奇兵。可是,他尚未上岛即被台湾巡抚邵友濂歧视,贬往台南一隅。等到唐景崧继任巡抚,刘永福更被赶往偏僻贫瘠的恒春,职权大部被剥夺,甚至连成立台湾民主国这样的大事也不让他参与。唐景崧仓惶逃离台湾时,对于仍在台南坚持抗日的刘永福却无后命,也未留给丝毫粮饷械弹,绝情冷酷已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严重破坏了日后的台南抗日战争,几乎使刘永福陷于死地。 上述这些不利的内外因素,虽然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刘永福的才华和事业发展,但毕竟未能完全埋没了刘永福,刘永福仍在艰难竭獗中,为中国人民的反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刘永福天性纯孝,稚龄时就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弟兄。刘母亡时,“永福立坟场,博膺而号,遂晕。”刘父死后,永福号哭:“天乎,我今更为无父之人矣。”以后,刘永福的处境稍为改善,就惦记着要为父母叔父迁坟造墓。晚年时,铁禅上人曾记称:戊戌三月,余得因缘,皈依三宝,将军深韪余志,暇辄过寺聚谈。因谓余曰:“佛言报恩回向,我戎马半生,未及立庙,妥诸先灵。今子出家,当具此感,倘有意乎,余与汝成之。余曰:善。岁已亥(1899)与将军择地白云山麓,沙河之南,为建刘氏家庙。庚子(1900)落成,奉列祖列宗木主升座,将军即驻节是间。晨起,必具衣冠礼拜,寒暑弗辍,尝曰:余少也贱,风尘仆仆,子职亏缺,今即椎牛而祭,其如亲已不在何?言罢,泪盈于睫。左右咸感动,有相助泣下者。”[⑥]李健儿亦称,刘永福“论其孝,自少小时即有血性,至老,营刘氏宗祠于沙河,偶诣祠宿,晨起,必具衣冠行礼于堂下。遇父母生卒之日,前夜夜半,辄先正其官服,坐待天明以祭。或曰将军老矣,何可甚劳瘁其躯?将军泣言:吾少贫贱,即失父母,未得尽其事亲之道,今富贵,虽牲牷肥腯祭于家庙,父母而有灵,仅受献而不得享,吾安可不尽其职耶!”[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