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伊始。“这不论是作为近代日本第一次向国外派兵,或向后来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出兵,都是一次重大的事件。”[①]腐败的清政府对此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签订了中日近代关系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北京专条》。日本不战而胜,更刺激了其贪婪的胃口,之后70年间,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给我们提供深刻的教训。 一 台湾是我国东南海疆的屏障,不仅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而且“百物殷实”,故“各国通商以来觊觎已久”[②]。荷兰、西班牙、英、美等国都先后对其进行过侵凌和掠夺;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原因,一开始就采取了对外武力扩张政策,把“相距尤近”的台湾作为它的首要侵略目标。 为实现明治立国时提出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扩张计划,日本竭力鼓吹和推行其“大陆政策”,其步骤为:一是征服台湾;二是征服朝鲜;三是征服满蒙;四是征服中国内地;五是征服世界。据此,日本扩张的第一步就是中国的台湾。 1870年8月,日本政府决定派遣外务权大臣柳原前光、外务权少臣藤原义质等前来中国,要求缔结通商条约,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③],意在借此取得在华特权。1871年7月,日本议约全权大臣伊达宗城、副使柳原前光抵天津,同中国全权大臣李鸿章进行谈判约款。日方要求按照“西人成例,一体订约”[④],并要求索“一体均沾”的最惠国特权。但为中国代表严词拒绝。9月23日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条约中没有列入“一体均占”的最惠国条款,也未将西方国家所享有的种种特权,如内地通商、长江航行等许给日本,同时在条约中还规定了各项权利的相互原则。日本对未能从条约中攫取到如西方国家所享有的那样多的特权,极为不满,于是就利用琉球事件出兵台湾。 琉球曾是东亚一群岛国家,在1871年日本开始吞并琉球之前,与中国有过500年的友好往来史。自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察度王即开始向明政府朝贡,历受中国皇帝册封,称为属邦。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日兵掳其国王尚宁,迫为日本臣属。但此后琉球仍与明朝交往,奉中国正朔,并受册封。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它还独立地与欧美各国签订过条约。日本一直觊觎着琉球,以把它作为侵华的跳板。 借口终于找到,这便是琉球漂流民事件。1871年11月,琉球渔船因飓风飘流至台湾,高山族人民误杀船员50余人,活下来的12人后由中国政府送回。这个事件纯属中国与琉球之间的问题,与日毫不相干,日本却以此作为对外侵略的借口。1872年日本出兵琉球,用欺诈狡猾手段,片面宣布琉球为日本藩属。清政府提出抗议,中日关系紧张起来。1873年日本又进行外交讹诈,并利用与中国政府换约的机会,窥探清政府对台湾地方和琉球事务的态度。外务卿副岛种臣等在天津换约之后,复至北京进行活动,副岛种臣命副使柳原前光至总理衙门质询琉球船民被杀事件,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答称:“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⑤]柳原前光无言可对,乃说:“贵国已知恤琉人,而不惩台番者何?”答曰: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柳原前光断章取义,曲解为台湾东部番社不属中国领土[⑥],扬言琉球的居民现在是在它的保护之下的,来威胁清政府,为日本侵台制造舆论。 1874年4月,日本政府公然成立台湾事务局,并且任命大藏相大隈重信为长官,负责主持此事;同时又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番地都督”,带领数千人赴台。5月8日,日军“在台湾东南登陆,起造土垒炮台。”[⑦] 当时日本经济与军事实力尚不强大,它之所以敢于公然与中国为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的鼓励与支持。早在19世纪50年代,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就想染指台湾。1852年11月,美国的访日特使裴里,借口一海军失踪,到台湾勘察,进行了收集情报,调查矿产、森林耕地,测量港口,绘制地图等广泛的活动。回国后便向美国政府建议,鼓吹侵占台湾。1867年6月19日,美国海军陆战队181人侵犯琅
(亦琅峤,今之恒春),被我台湾的兄弟民族龟子豆族伏击打败,副舰长马凯基以下多人毙命,残敌狼狈逃去。 美国在自己单独侵略台湾的图谋失败之后,从70年代开始,改用支持日本侵台的方针,企图利用日本军阀的刺刀来为美国势力入侵台湾开辟道路。当日本刚一策划出兵台湾时,美驻日公使德龙便立即把原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介绍给日本政府,帮助日本进行筹划。李仙得不仅“充东洋大官,为日本出谋”[⑧],替它发动侵台事宜进行策划,而且还向日提供了许多台湾的海图、地图、照片等重要资料。此外,还有美国海军少校凯赛尔和陆军上尉华森等多人在侵台日军的九艘军舰上担任指挥职务。同时,美船“纽约”号还受雇为日本运兵[⑨]。在德龙看来,这一行动“可以进一步离间中国和日本,免去日本的内战,并将台湾,也许连同朝鲜一并置于同情西方列强的一个国家的旗帜之下。”[⑩]由此可见,日本的这次出兵侵台,就某种意义上讲,乃为美日联合对中国的侵略。 二 日军在台湾南端的琅
登陆后,即发动对龟山、竹山、凤港、石门等地的进攻,“焚踞牡丹社,并扰及邻社,肆虐已甚。”(11)后因遭到当地村社人民的伏险截击,遂一面“招降牡丹社番目,前年被杀之人并不深追,即给旗为记”;另方面又运去“铁器、农具及动杉茶树花木等件”(12),在占领的龟山一带企图久居殖民。 清政府获悉日本侵台之后,一面和日交涉,并要求列强出面干涉;一面派总理船政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令其“带领轮船兵弁巡阅为名,预筹布置。”(13)沈赴台后,“筹调枪队、军火,订购铁船、枪炮,备豫不虞”。清政府调“驻徐州之武毅铭军枪队六千五百人,由轮船分批航海赴台,稍壮声援。并令津沪各局先尽现存炮械军火陆续解济。”(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