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研究 我看张之洞

作 者:
戴逸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有名的洋务派,他在近代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后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代理两江总督,晚年入军机处,直到1909年去世,享年72岁。他死后两年,爆发了武昌起义,清王朝倒台。因此,他是清朝268年历史上统治阶级上层中最后一个死去的重要人物。

      从张之洞的一生来看,他是个复杂人物,他和近代史上许多人物一样,具有矛盾性格,他身上反映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当时中国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主义的东西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未死亡,还相当强大;资本主义已经产生,但还没有成长壮大,旧的未死,新的方生,正处于过渡时期。张之洞的言论、行动、思想正反映了这个时代特点。一方面,他在历次对外战争中是抵抗派,是爱国者;另一方面,他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一方面他在中国近代化起步时,学习西方,开工厂、筑铁路、办学堂,倡导新事物,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另一方面,他对旧事物、旧思想恋恋不舍,千方百计加以维护。他身上这种矛盾,典型地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尽管他是矛盾人物,一生有功有过,但总的说来,他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民族、有益于后代的事情。他一生的政绩和事业是很突出的,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张之洞一生积极地、热诚地、全身心地投入洋务运动,是继李鸿章之后最重要的、最积极的洋务派。他的成绩以办汉阳铁厂(即汉冶萍,武钢前身)为最重要。当时并没有经验,也缺乏经费,不懂科学技术,可以说张之洞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困难之大,问题之多,难以想象,这一点我们从他的书信、奏折中可见大概。然而,他不畏困难和阻力,艰苦创业,面临诸多开拓者所必然面对的问题,终于建成当时亚洲最大型、最先进的钢铁厂(比日本的八幡厂早七年)。张之洞完全可以不去费心建厂,他可以像其他官僚一样去当太平官,养尊处优,无所事事。但他不是这样,而是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尽管他有许多失误,不懂怎么办工业,花冤枉钱,走冤枉路,但他那种坚持奋斗,为国为民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无怪乎毛主席说: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当然,他并不仅仅办一个汉阳铁厂,还建了湖北枪炮厂(当时最先进,直到抗战中仍用汉阳造的步枪),还有湖北四局。在张之洞的倡导带动下,湖北成为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仅次于上海,超过了广州、天津。

      在教育上,张之洞开设许多书院和新式学堂,同时派学生留日学习。当时的官费留日学生中以两湖最多,占全国1/4,我们所熟悉的黄兴、宋教仁、蔡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之洞在编练新军上也有所贡献。他所编练的自强军成为甲午战后振兴军队的典范,和袁世凯小站练兵同时起步,他的湖北新军第六镇的军事实力仅次于袁的北洋六镇。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的第六镇与北洋军队不同,它的思想很开明,所以革命青年大批涌入,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后来成为武昌起义的发动者和主力。

      虽然张之洞本人是个官僚,有其自身的局限,他开工厂、建铁路、练军队都为了巩固清朝统治,但结果却走到了反面,挖了清朝统治的墙脚,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这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孙中山曾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他革了自己的命。不过,他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客观上有利于国家民族。晚清封疆督抚大员数百人,有几个肯这样做事?谁肯去办实业、开学堂自讨苦吃,为筹措经费而弄得焦头烂额,到头来还不落个好。当时许多官僚认为张之洞在干傻事,讽刺他好大喜功,我们后人对他作为先驱者碰到的困难和作为开拓者所含的苦衷,应该更多地理解。在他任两广总督时,为办厂而订好机器,不料却又调任湖广。他的后任李瀚章是个讨厌新事物的大官僚,怕费钱费事,张只好带了工厂搬家。象李瀚章这样官僚在当时占绝大多数,他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我们后人宁可多要几个张之洞,多留几个工厂、学校,而少要几个李瀚章。

      张之洞在反侵略战争中抱何种态度呢?我们可以说,他的一生自始至终反对外国侵略,是个抵抗派、爱国者,这可从他在三件大事中的思想、主张和行动来考察。

      第一件事是伊犁交涉问题。沙俄占伊犁,崇厚订条约(即《里瓦几亚条约》),丧权辱国,举国哗然。这个时候,张之洞协同张佩纶、陈宝琛带头反对,迫使清政府派曾纪泽改订条约。虽仍旧不平等,却也多少争回一些权利,应该说张这种爱国的言行产生了实际的效果。

      其次便是中法战争。由于张竭力主战,清政府把他从晋抚调任两广,实际上由他主持战事。张之洞坚决抵抗,积极备战。他提出几件大事,其中一件便是封刘。当时在是否起用刘永福的问题上有争议,张主张重用,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给刘以正式官衔,封为记名提督,并发饷15万两。他还起用了老将冯子材,冯本来已退休在家,张之洞把他请出山,给以兵权,终于取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另外,张之洞还大力支持刘铭传在台湾抗法,资助30万两饷银,并派粤军支援。在中法战争中,他不是统帅,但实际上是坐镇后方指挥调度,可以说他的功绩是很显著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