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研究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评

作 者:
荟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5月6日至8日在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召开。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其中有蜚声中外、著作等身的老一辈专家,有风华正茂、硕果累累的中年学人,也有血气方刚、崭露头角的青年俊秀,可以说是老中青三结合。会议共收到40篇论文予以交流,并组织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会议尽管时间较短,规模不大,但学术品位较高,有其鲜明特色。

      从这次会议的研讨内容看,可以说是呈“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所谓“大集中”是指紧紧围绕“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的主题,避免分散零乱,而能有相对集中的放矢之的,有比较统一的语境。所谓“小分散”,是指由主题的聚焦点辐射到多点多面,由“大议题”化解成众多的“小问题”,避免空洞浮泛,做到具体切实。从历史实际看,张之洞是一个几乎与晚清时期相始终、履历复杂、地位重要的人物,而中国近代化,是关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历史进程。会议的主题“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表示为两者的“关系式”,这中间所能包含的内容自然也是很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事体去考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基点去审视,可以从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位去联系,可以作宏观的鸟瞰,也可以作微观的剖析。总之,所能作出的题目是很多的。一次学术讨论会当然远不会将此做尽,不过涉及的面也已比较宽泛。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内容布局,应该说,是比较正常、合理的,也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

      这次研讨中也显示出求实、求新、求深的较高学术境界。所谓“求实”,是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来审视其人其事,求取客观公正,避免虚杆偏执。所谓“求新”,一方面是指对以前没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课题;再一方面就是对以前已经涉及的问题,在已有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挖掘新材料,进行新论证,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所谓“求深”,是指求取研究的深刻性,透过表象,探索本质,把握规律。求实、求新、求深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并且没有止境。从这次会议研讨的情况看,在这方面是努力而有效的。

      聚焦于“近代化”,辐射到多点面,较以往更为集中、全面和深刻地从一个特定的主角度审视张之洞与清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联系,拓展知其人与论其世双向贯通的路径,是这次讨论会最主要的、综合的学术收获。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和清季重臣与中国早期近代化事局密切相关,舍此便难以真正认识张之洞其人的基本历史面貌。这是与会者达成的共识。而针对以往有些人在对“近代化”的认识上只注重经济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偏颇,有的与会学者强调指出,“近代化”从来就是一个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要更加特殊一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就成为打开中国近代化前进通道的政治前提。这一观点,得到与会者的广泛应合。研讨范围即涉及到相关诸多方面,并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求实、求新、求深的成效。

      关于张之洞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作用,有的论者肯定其人一生御外爱国、维护民族利益的大节,列举他在伊犁交涉问题上反对崇厚的妥协辱国,对于迫使清政府派曾纪泽改订条约发挥了作用;在中法战争中极力主战并实际主持战事,力主利用刘永福,起用冯子材,支持刘铭传;在中日战争时积极调兵筹款支持抗战,反对割台等典型事例予以论证。内政方面,有的论者通过将张之洞与康有为的比较研究,认为在戊戌改制改革当中,张之洞并不象传统观点认定的那样反对议院和民权,他与康有为并不存在重大原则分歧,其间的分歧主要是表现在是否改变清廷的权力机构、是否赞同孔子改制说、变法步骤是要稳健还是激进等问题上。有的论者进而联系张之洞在“新政”中的表现,认为其人在政治改革中是一位与时俱进、对改革主要起了推动作用的人物,并着眼他总督湖广十数载苦心经营,却结出武昌首义之果的史实,认为他不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酿造师。这样看来,张之洞在清末近代化进程中于政治方面所起的客观作用,便在相当程度上是正面性的。

      近年来,对张之洞经济思想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这次会议关于该方面的研讨仍是热点之一。有的论者强调指出,张之洞一生积极地、热诚地、全身心地投入洋务运动,是继李鸿章之后最重要的洋务派人物,他在经济方面的洋务成果以办汉阳铁厂等为最重要,他不畏重重困难和阻力,勇于探索,艰苦创业,建成当时亚洲最大型、最先进的钢铁厂,精神十分可贵,无怪乎毛主席说:“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有的论者结合张之洞更为全面的经济活动,揭示他作为“旧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有的则专文剖析了张之洞“官倡民办”的经济思想。有的就“张之洞与粤汉铁路”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张之洞在拒用英款、粤汉铁路的收回和自办等事局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考察,肯定了其人在粤汉铁路早期筹建史上的开山祖地位。有些论文集中考察了张之洞与湖北地域经济的关系,或运用翔实的资料,着重从实践方面揭示张之洞对于湖北19—20世纪之交经济崛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或集中论列了张之洞在湖北农政方面的种种举措,揭示出他在这方面继承传统与倡导西法相结合、理论倡导与实践农政并行等鲜明特征;或专题研究张之洞在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作为,认为由于张之洞的积极倡导,清末时期的湖北农业在引进西方农学和新的作物品种,发展农业教育和传播农业知识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对于湖北农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