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忠康,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山西临汾市 041004

原文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近代化历程,女子教育作为“救亡图存”和“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在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相夫教子”、“保种强国”、“独立自养”、“伸张女权”、“男女平等”等女子教育思想的提出,为女子教育的倡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创设女校、创立学会、创办报刊作为开启女智的主要途径,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 女子教育 男女平等 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西学东渐风气的习染,另一方面与早期改良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鼓吹与推动直接相关。这些思想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对传统女教的揭露和批判,根据中国近代的时代特征,结合妇女自身的特点,从教育的目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对女子教育问题提出了种种精辟独到的见解。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某些观点失之片面,但总体看来,这些思想的形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而且将女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正式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轨道,同时也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分析,以期探讨女子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进而对现代女子教育有所启迪和借鉴。

      一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近代化历程,妇女问题作为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被提上日程。妇女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救亡图存”的大局出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立国之本。“女子握生生之原,居人数之半,为社会命脉,国之兴亡,女子与之有密切联系。”如果“一国之中而有半数无用之民,其国安能存于竞争之世界?”[①]另一方面从妇女自身解放的局部着眼,以唤醒沉睡的中国妇女于蒙昧状态,进而使女性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做人的资格。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救国家”和“救女人”的历史使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把实行女子教育作为解决妇女问题的突破口,从理论到实践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追求。

      探讨女子教育,首先面临的是为什么要加强女子教育的问题。近代思想家和有觉悟的知识女性关于“相夫教子”、“保种强国”、“独立自养”、“伸张女权”、“男女平等”等女子教育思想的提出,正是围绕着女子教育的目的这一基本点而展开的。一方面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正面阐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另方面针对女性自身的局限从反面说明女子教育的迫切性。

      “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这一思想的提出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为理论依据,依然把家庭作为女子的活动天地。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维护封建统治机器正常运转的精神武器,女子在“齐家”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夫——一家之主,要精心侍奉;子——宗嗣之继,要关怀备至。只有女子在家庭中恪尽职守,男子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勇当为国尽忠的义务。而“齐家”必自“修身”始。所谓“修身”从近代意义上来讲,就是要求女子不仅要具有传统“美德”,而且要识文断字,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便在精心照料夫子的饮食起居的同时,为丈夫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有所帮助。1898年5月,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开设的。其教育宗旨是:“以彝伦为本,所以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②]

      “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从当时正反两方面的诸多资料看,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依然在就此展开论争。当然,“学成即勿于外事,相夫教子得已多”[③]的封建思想应该批判,但因之对此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这一思想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甚至影响至今,其中至少有某些合理的因素值得吸收和借鉴。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贤妻良母的问题,而在于把它看作是女子教育的全部,还是部分;在于把它看成是对女子单方面的要求,还是对男女两性共同的期待。当时一些较有觉悟的知识女性已明确认识到这一点:“今之兴女学者,每以立母教助夫训子为义务。虽然女子者,国民之母也,安敢辞教子之责任;若谓除此之外,则女子之义务为已尽,则失之过甚矣。殊不知女子亦国家之一分子,即当尽国民之义务,担国家之责任,具政治之思想,享公共之权利。”[④]这些真知灼见对现代男女观念的转变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我认为,如果把女子的“修身”作为“齐家”的部分内容,如果把“齐家”作为男女共应承担的义务,这种贤妻良母的教育则是应该肯定的。过去、现在、将来无不如此。

      “保种强国”的女子教育思想以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为代表,在近代教育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种思想和“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其目的都是为了治平天下。但前者侧重于“相夫”,而后者则侧重于“教子”。综观梁氏的有关论述,其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强国智民”这一基点之上的。他认为当时中国最严重的莫过于教育不良,民智不开,人才缺乏。而要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必自女学始。他说,治天下之大本有二,一曰正人心,二曰广人才。“而二者之大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⑤]在梁启超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维新女子,结合日美等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针对女性恬静、细密、长于抚养、善解人意等性格特点,以及女性在幼儿性格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多方面、多角度地阐发了女子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兴邦振国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作为母亲,如果能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必然会教子有方,训女有术,其结果,不仅孩子终身受用,而且还可以强种保国。反之,智民少,无业众,从而使国家积弱不兴。从当时的记载看,有关这方面的时论较多,一言一蔽之:“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⑥]

      “独立自养”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展开论述的。其出发点不仅注意到了女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注意到了女子教育对女性自身解放的积极意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子既无识、又无业,依赖男子以求生。这样,对社会来讲,必然是生利之人少,食利之人多,长此以往,只能是坐吃山空;对女性自身来讲,由于长期受养于人,因而只能屈居人下,时时受人压制,处处赖人保护。因此,要增加社会财富,要去其女性自身的依赖性,“非使女子各有职业不可,欲女子各有职业,非大兴女学不可。”[⑦]如果我们象西方国家那样,人人晓普通之学,人人习专门之业,于国、于家、于女性自身都将会大有裨益。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大量的女子实业学校相继设立,从而为女性自立于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