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史学术研究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是笼统排外主义的斗争。详细考察起来则并非如此,而是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独立自主外交的先例。 一、虽拜上帝,但不从番 洪秀全一开始就学习西方,学习洋教。1836年他到广州应科举考试落第,却得到了梁亚发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作“异梦”梦见自己是皇上帝的第二个儿子。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次年到广西传教。1847年洪秀全又到广州直接向美国南浸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并请求洗礼,罗却不同意给洗礼。可见,不是洪秀全笼统排外,而是洪秀全受到外国传教士的笼统排斥。但洪秀全后来还是念念不忘罗老师。1860年10月13日,罗孝全应洪仁玕的邀请到天京。太平天国免除罗孝全行跪拜礼,洪秀全破格的接见了他,任命他做专管外人事务的官,并担任洪仁玕的翻译员。 太平天国的宗教是开放式的,外国传教士可以自由地到太平天国占领区,甚至到天京来。据统计,1860年5月至1862年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外国传教士到苏州、天京等地活动的达十二次14人。在洪仁玕《资政新篇》中,指名昔日与他相善的传教士就有22人之多。1860年6月,太平军克复苏州,洪仁玕函约在上海的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来访。6—8月,艾约瑟、杨笃信两次到苏州,得到忠王李秀成的礼待,洪仁玕并同他们讨论宗教问题。1860年7月16日,艾、杨在一篇通讯报道中写道:“他们对待外国人的态度显然是非常友好的,总是称呼外国人为‘我们的洋兄弟’,‘我们崇拜同一天父、信仰同一天兄,为什么要不和睦呢’?……他们说,外国人不论什么时候走入他们的境内都会受到尊敬。”[1] 太平天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宗教政策,对洋宗教有所吸收,但不是从番,更不是外国人的附庸,任人摆布。太平天国规定外国传教士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在指定地点,按拜上帝教允许的内容来讲道。“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2]。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慕维廉无可奈何地说:“事实就是这样,天王在这个问题上不喜欢依赖外国人,他们相信中国人自己可以做这样的事,有天生傲气的中国人不愿意从外人手里接受福音。天王愿意和我们建立友谊,但是在与我们外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看法”[3]。1861年底罗孝全也抱怨说:“他(洪秀全)要我到这里,并不是要我宣扬耶稣基督的福音……而是要我做他的官,宣扬他的一套教义,劝导外国人归向他”[4]。洪秀全不愧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华民族英雄,在洋教士面前不盲从、不屈服,不许“以夷变夏”。这是在宗教问题上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的体现。 二、与洋人可以和平共处,还可以成为亲密朋友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曾指责太平天国“不晓怀远之方”[5]。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又坚持对外开放。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轰动世界。4月,英国公使文翰到天京访问。当“何木斯号”舰驶抵天京后,领事馆官员密迪乐和海军少校斯普拉特一起上岸。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在天京北郊接见了密迪乐一行。北王说:“我们同拜一位上帝,同是上帝的子女,大家都是兄弟。”“问我知不知道天条?”“我想了一想就问,是不是有十条?他连忙回答说是的。我就背述‘十诫’的第一条,还没有背完,他就亲切地把手按在我的肩上,叫起来:‘和我们的一样!和我们的一样!’”他说,“我们不但可以和平共处,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朋友”[6]。文翰此次属试探之行,虽无具体结果,但他回去后仍宣称,英国如未受到直接的攻击,决不干涉任何一交战团体。促使他宣布中立,可以说这是太平天国独立自主外交的第一次胜利。文翰此次带了许多太平天国的印书回上海,在上海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参与了翻译书籍和研究对策的工作,他得出结论说:“此革命运动如能成功,吾人至少亦可以期得对于基督教传教士之完全容忍。而且将来如此党得胜,因与吾人彼此教义大概相同,则对外必怀好感”[7]。 《1854年6月太平天国东王答复英国人三十一条并责问五十条诰谕》中说:“我主天王奉天行道,凡事秉平至公,视天下一定,胞与为怀,万国一体,情同手足”[8]。太平军驻镇江主将罗大纲在交给美国传教士载勒尔带回上海致英国公使文翰的信中说:“既系同拜上帝,皆系兄弟。”[9]。“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10]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各国。 太平天国的官员在外事活动中自爱、自重,保持国格、人格,不失尊严,不到外人驻地或船舰去,最必要时也只是派代表去。但邀请外人到本驻地本官府来是有的。太平天国辛酉壹拾壹年七月初七日《洪仁玕致英翻译官书》称:“本军师昨承厚爱相请,不忍直言相拒,奈天朝礼制实外国不同。外国之王虽出街闲游,不嫌自轻,惟以双膝跪为重;我天朝则自列王及各大员跪为平常,但以轻出为非礼。……尔不轻跪,我不轻出,各守各礼,是为两得。诸蒙请宴厚意,尽依我天朝之礼。感谢!”[11] 有些外国人出于奢欲而没有达到目的时,因而发牢骚攻击太平天国的事是有的。例如,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夏礼1861年到天京,闯进天王府就要求天王接见,目的达不到时就发牢骚说:“这些人无知而狂妄,象旧时清朝官吏对待外国人一样,表现了荒谬绝伦的、令人不可忍受的自尊自大的态度”[12]。这种攻击、诋毁的谎言,掩盖不住太平天国对外友好的事实。英国驻上海前领事密迪乐反驳说:“自从我1853年4月间初次前往南京,直到最近(1862年2月)上海商人访问苏州止,非武装的外国人,或单身或结伴,曾屡次进入太平军的前哨地,他们毫无例外地全都得到了太平军的和平接待。同时,也有一些心怀偏见、抱着非友好态度去访问的外国人,在访问了他们之后,被他们的友好接待所感动,因而对他们一变而为善意的态度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