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新常态下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选择,也是助力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倡议,对沿途国家的经济建设、地区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包括中亚五国和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空间范围界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1]。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和战略性产业的物流业,其效率的提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产业结构演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一定也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物流业效率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一)文献综述 就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来看,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学者们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如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霍夫曼的“霍夫曼定理”、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赤松要的“雁型产业发展形态”理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弗朗索瓦·佩鲁的部门增长极理论等。之后,众多学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如樊茂清和黄薇、石敏俊等分别对我国制造业和外贸业的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了分析[2-3]。刘杰、余道先和王强、杨家伟和乔家君、李在军等、焦新颖等和胡伟等分别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4-9]。 2.对物流业效率的研究 近年来,物流业效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可大致分为以下方面:(1)对物流企业效率的测评。如张宝友等、钟祖昌分别对我国21家物流上市公司、我国物流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了测评[10-11]。(2)对区域物流业效率的测评。如王育红和刘琪、樊敏、范建平等分别对长江经济带、八大经济区、省际物流业效率进行了研究[12-14],李娟和王琴梅、袁丹和雷宏振、张璇等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业效率进行了研究[15-17]。(3)对物流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如王琴梅和谭翠娥、王蕾等、刘秉镰和余泳泽分别对我国西安市、新疆北疆地区和我国省域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18-20]。 3.产业结构演进对物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学者们关于产业结构演进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代表性的成果有:柳键和涂建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对低碳物流效率的影响,认为第三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低碳物流效率的提升[21];李胜胜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得到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显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结论[22][31];邹筱等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23];王岳平对产业结构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显著相关,原材料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加物流需求[24];刘浩分析了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物流需求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增加物流需求[25][37-40]。 (二)问题的提出 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产业结构演进、物流业效率、产业结构演进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但对产业结构对物流业效率影响的文献较为缺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结构演进对物流业效率影响的研究更是少见。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和趋势如何?物流业效率如何?产业结构演进对物流业效率的影响机理是怎样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物流业效率的影响程度又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探究。鉴于此,本文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扩展:(1)在研究内容上,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分成横向维度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纵向维度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研究,对二者影响物流业效率的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二者纳入物流业效率影响因素模型。(2)在研究方法上,构建物流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uper-DEA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物流业效率进行测评。(3)在研究对象上,对跨国区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这一特定区域进行研究。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中的配置结构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演进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个是横向演进,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另一个是纵向演进,即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间协调和关联程度提升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它包含:(1)由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向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占比较大转变;(2)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3)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