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丁巳复辟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隆平,1963年生,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17年6月,安徽督军张勋率辫子军进入北京。随后,康有为也从上海赶到北京。7月1日,清废帝溥仪登极,宣布复辟。一般论者均以为:康有为与张勋,一个“文圣”一个“武圣”,是丁巳复辟的主谋,把康与张完全等同起来加以批判,这种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复辟逆流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一派以张勋为主包括部分军阀及清朝遗老,主张复辟封建帝制(以下简称帝制派);另一派就是康有为,主张“虚君共和”(以下简称虚君派)。要想弄清康有为在丁巳复辟中的作用,就得首先从两派的政治主张谈起。

      一 两派的政治主张

      帝制派与虚君派的政治主张,既有共同之处,更有意见分歧。

      首先看共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第一,关于时局的看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共和制建立后,由于军阀专权,造成社会的极度黑暗。这一点,两派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帝制派认为,辛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皆以党贿为争端,各便私图”,以致“民怨沸腾,内外纷呶……苍黎凋瘵,逃死无门”[①a]。

      虚君派认为,辛亥后虽名为共和,而“政权专制,过于帝者”[②a],“赋税日重……刮尽民脂,有司不善,奉行苛暴”,“民无以为生”[③a]。

      帝制派认为,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利所在,人怀悻心”,故各地军阀官僚,为了竞选总统,必然会兵戎相向,造成“五年更一总统,则一大乱”,而“一年或数月更一总理,则一小乱。选举无已时,乱亦无已时”[④a]。

      虚君派也认为,“总统只一,谁肯下者?”且当时由于“中国各省,兵力既分,雄豪各立”,故在“两党争总统之时,每次各率一万万男子而相战,不知经何年而后定也,不知死几千万人也”[⑤a],必然造成国家的极度混乱。

      第二,共和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要想改变中国的混乱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复辟

      帝制派提出“与其袭共和之虚名,取灭亡之实祸,何如屏除党见,改建一巩固帝国”的主张,认为只有把政权“规复君主……拥戴旧君”,实行复辟,才能“拯生灵”于涂炭,“为民生留一分元气”,进而“为国留一息命脉”,这样,才可以挽救危局,“感召天庥”[⑥a]。

      虚君派也认为:自共和制建立后,清帝退位,“付予袁世凯以全权,组织民国政府”,但“袁世凯藉托总师,窥窃神器,毒痛四海,危害宗邦,涂炭生民,大削国土,五年三乱,不绝于线。继其后者,府院争权,政不及民,议员扰攘,乱延于国”[⑦a]。康有为“审察国情”,提出了“非复辟不能救中国”的主张,认为只有复辟,才能“上免国本之动摇,下拯生民之惨酷”[⑧a]。

      其次,两派的分歧。虽然两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危机有类似的看法,也都提出了复辟的主张,但对于复辟的具体方案,则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主要有:

      第一,关于体制问题

      帝制派认为,中国社会的黑暗,“推委祸始,实以共和为厉阶”[①b]。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非建设巩固帝国,不足以图存”[②b],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由“皇上收回政权……为五族子臣之主,定宇内统一之规。”[③b]

      从1916年到1917年,张勋召集军阀,先后在徐州召开了四次会议,密谋“藉手规匡,复伸其志而重整清室”[④b]。在此期间,张勋反对惩办袁世凯,大叫“君主民主,主张各有不同,无非各抒己见,罪魁功首,岂能以成败为衡”[⑤b],公开为帝制进行辩护。1917年6月张勋入京后,立刻上奏溥仪,“求皇上悯生灵之愁苦,复亲大政”[⑥b]。到7月1日,则公开宣布由清废帝溥仪“临朝听政,收回大权”[⑦b],并重新恢复清朝官制。

      虚君派则不同。康有为认为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是实行“虚君之共和国”制度,即在中国重新立一个君主,但这一君主,对国家的一切政权,“皆不能参预,不能否决,惟有受命画诺而已”。所以,“虽有君主,不过虚位虚名而已”[⑧b],而“一切百政,皆出于国民会议之权”[⑨b]。好处在于:由于“立一无权无用之君主,人不争之,于是国人只以心力财力运动政党,只以笔墨口舌争总理大臣,而一国可长治久安,无复岁易总统以生争乱之患。”[⑩b]

      关于君主的资格,康有为提出:“虚君……不必有才”(11)b],“惟须有超绝四万万人之资格地位,无一人可与比者,然后有定分而不争焉。”(12)b]辛亥后康有为以为具备君主资格之人只有一人,即“孔氏之世袭衍圣公也”(13)b]。到丁巳时,康有为提出,清废帝溥仪“年方冲幼”,不懂政事,可以作为君主人选,这样在中国“议定宪政,行之十年,风俗习成,政体坚固”,等到溥仪长大,“已习而安之,前时之威权尽改,委裘之虚号空存,拱手受成,南面无与”,就可达到“无争政权之患,直成虚君之共和矣”(14)b],何其美哉!

      第二,关于国会问题

      帝制派把国会看作帝制的最大障碍,因此就首先拿国会开刀。在第一次徐州会议上张勋所提出的三个宗旨中,第一条就是设法“解散国会”(15)b]。随后,张勋“藉口上海土案牵连,连电三次”,“对于司法总长张耀曾,为严重之攻击”,并借此“痛诋国会”(16)b]。在第二次徐州会议上,以张勋为首的督军团发布所谓纲领,指责国会“各怀党见,违反真正民意,不顾国家”,并表示“至不得已时,亦当为正当之干涉”(17)b]。会后,“张勋乃益自负,于是干涉国会,攻讦总长之电,迭发而无所顾忌”,甚至公开要求“解散国会,否则出于横决,亦所不辞”(18)b],表示要用武力强行解散国会。1917年5月底,大总统黎元洪电请张勋协助解决政府危机,张勋则“电大总统,以解散国会为罢兵交换条件”(19)b]。张勋率兵北上“行抵津门,以限期解散国会为最要条件,限至六月十二日晚止”,并威胁说,“如十二日不下解散国会命令,十三日晨,各督军即当自由行动”,最终迫使黎元洪“俯首听从”(20)b],解散国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