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简介:
周灿(1988- ),女,河南信阳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E-mail:zc070260046@126.com,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曾刚,通讯作者(1961- ),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模式,E-mail:gzeng@re.ecnu.edu.cn,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尚勇敏,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变的背景下,多主体、多尺度的网络化模式成为创新导向,动态性、路径依赖性与邻近性等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思维有助于理解创新网络演化规律和机制。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1991-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核心研究内容和学术争议。结果表明:①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演化路径与演化机理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借鉴西方演化理论和研究范式,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创新网络演化实证探讨受到国内研究重视;②多维邻近性机制下的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全球—地方多空间尺度耦合的创新结网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成为研究的知识基础;③创新网络演化是否呈现路径依赖有待解答,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演化影响的重要程度存在争议,着眼于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则是新近的前沿领域。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9)05-0027-10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作为可持续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创新空间尺度、空间组织等科学问题受到经济地理学者关注[1-2]。环境的不确定性、创新的风险性和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创新日益被视为系统性工程,而非“单打独斗”行为,网络模式成为继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交互模式、综合模式之后的第五代创新模式[3]。正如美国科技政策领域学者Rycroft和Kash所言,21世纪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并维持有效的网络[4]。可见,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化,“流动空间”逐渐取代“地方空间”,创新网络成为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协同合作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有必要基于网络视角来全新审视创新问题。此外,为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强调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鉴于创新呈现网络化范式,追踪国内外创新网络研究成果,对于推进中国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传统经济地理学研究侧重经济景观的空间分析,缺乏对历史在经济景观中重要性的探讨。直至1990年代,经济地理学者在吸收“有限理性、非均衡、新奇、不可逆、多样性”等演化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将时间和空间要素结合起来,主张以演化视角理解新产业的空间锁定、地理邻近和集体学习、技术和区域发展路径等问题,重视动态性、历史传承性、协同性分析,带来了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5]。1999年,Boschma和Lambooy在《Journal ofEvolutionary Economics》上发表“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一文,标志着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诞生[6];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主办的“演化经济学和经济景观演化”研讨会,将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推向新高度;2010年,Boschma和Martin主编的《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Geography》出版,演化经济地理学发展成为经济地理学领域最具前景的研究范式之一[7]。创新网络演化作为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重要议题[8],是指在内外部创新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应对“稀缺”,提升技术创新竞争力,节点及节点间关系不断调整所导致的创新网络组织形态的变化,在微观上表现为网络节点及节点间联结关系的演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网络空间尺度及网络结构的演化[9]。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新奇、惯例、路径依赖与共同演化等思想,为创新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挖掘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及动力机制。

       鉴于此,本文在明晰创新网络科学内涵、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构建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创新网络分析框架,进而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客观审视国内外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据此归纳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学术争议和前沿领域,以期为国内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

       1 创新网络概念内涵及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1.1 创新网络概念内涵

       Freeman于1991年在《Research Policy》发文最早提出了创新网络概念,是指企业为了应对系统性创新而形成的制度安排[10]。Cooke进一步将创新网络关系界定为互惠、互信、学习、伙伴和分权[11]。此后,学者们从企业、区域、开放度以及空间尺度等层面,形成了对创新网络的不同理解。企业层面,沈必扬等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交互作用中建立的相对稳定、能够激发或促进创新、具有本地根植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12];区域层面,童昕等认为创新网络是地方行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组织、个人)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13];开放度层面,Chesbrough最早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识交互,拓展了创新网络的边界[14];空间尺度层面,经济地理学界形成了三大创新网络研究学派,其中,新区域主义学派重视区域创新系统中基于本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全球创新网络学派重视跨界网络对于全球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关系经济地理学派则强调“地方—全球”不同空间尺度知识网络的耦合[15]。

       综上,创新网络内涵包含创新网络主体、创新合作关系、创新网络尺度、创新网络结构四个维度。其中,创新网络主体涉及知识生产和扩散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知识应用和开发机构(供应商、客户、同行合作者和竞争者等)、创新环境优化机构(政府、孵化器、劳动组织等);创新合作关系涉及通过所有权、战略联盟、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实体等正式或非正式方式所形成的垂直合作、水平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创新网络尺度涉及本地、区域、国家、全球等不同空间尺度以及多空间尺度耦合的创新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涉及从个体网络(中心性、结构洞)、整体网络(密度、最短路径、聚集系数)、网络复杂性(同配型、异配型)等层面解析网络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形态与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