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9)03-0162-10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是指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内,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等地域环境约束,社会性生存需求、个人性生存需求、精神性生存需求等多元需求驱动,城镇化、工业化、政策制度等外部条件刺激,内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能够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益作用的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和能力。新时代,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宏观战略的顶层设计指引下,我国乡村要素自变动以及外部调控所带来的城乡之间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更为频繁和深刻,加速了人口、土地两大核心要素的兼业化、非农化,推动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转型与拓展;同时,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高投入低产出多污染特征明显,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退化、混杂、雷同等问题凸显[1]。理清新时代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内涵,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厘定优化格局,以统筹协调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置,构建区域间有机协同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结构体系,进而提升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综合效应,已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性认知、运行机制和状态量化等方面[2-4],针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研究并不多见,尚需总结与借鉴其他功能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成果。国外学者们针对功能的研究起步于农业多功能,主要探究农业多功能的构成或整体特征、研究尺度、空间特征[5],剖析其与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地域均衡以及景观和环境维护间的关系等[6-7];随着全球农业政策的变化,受后现代主义和结构观点的影响,农业多功能研究逐步向乡村地域多功能衍生,涉及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与评价[8]、演化规律[9]、功能间的相互作用[10]、与农户意愿、区域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11-12]以及对乡村土地利用和农田景观的作用[13-14]等,其中,John Holmes较系统地提出了多功能乡村转型理论[9],进一步夯实了多功能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们针对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依附于农业功能[15];进入21世纪,乡村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乡村功能与形态变得愈加丰富,学者们围绕乡村地域功能的内涵与分类[16-17]、空间格局[18]、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19-20]、多功能相互作用关系[21-22]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并通过协调“三生”功能优化乡村空间[23],从乡村景观功能[24]、乡村游憩功能[25]等方面探析除生产功能外的农业多功能;同时,将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土地利用多功能、耕地多功能等[26-28]。国内外丰富的多功能研究成果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重庆市巴南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区中“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农业占比最高、城乡二元结构最为突出”的区域,当前全区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国家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速度与水平全面提升,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在短时间内呈现突变,表现更为复杂化和多元化;同时,巴南区各镇(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特殊地域环境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以22个镇(街)为研究单元,以2017年为研究时点,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探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厘定优化格局,以激发乡村发展内动力,为编制巴南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1.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内涵解析 功能是指具有一定结构的事物或者系统在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所表现出特有的特性和能力[29]。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多元主体相互竞争与合作以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作用于以“地”为核心的乡村生产空间客体,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形态和功能组合机制的空间集合体,其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功能进行表征[3]。因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作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人地互动信息的重要表征,是指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内,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等地域环境约束,社会性生存需求、个人性生存需求、精神性生存需求等多元需求驱动,城镇化、工业化、政策制度等外部条件刺激,内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能够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益作用的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和能力(图1)。结合多功能性农业理论和多功能性乡村理论[30-31],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具有以下特征:①功能识别的主体差异性。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不同多元主体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认知、价值取向的不同,不同主体识别出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差异明显。②功能类型的多元性。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发展目标的多元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土地利用的多宜性,使得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包括保障乡村自身发展的功能,也包括支撑城镇地区发展、协作其他乡村地区发展的功能;既包含农业、休闲旅游等显性功能,又包含社会保障、生态保育等隐性功能。③功能转换的突变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受多元化需求变动、地域环境改变和外部条件变迁等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将会发生转变,可能会出现新的功能,或者诱发隐性功能转化为显性功能,甚至显性功能弱化为隐性功能。④功能间的博弈性。社会主体需求的差异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引发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间相互作用、相互博弈,致使其在数量和空间上必须进行分配与再分配。⑤功能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在一定发展阶段、不同地域范围内,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生产空间客体的能动作用及其行为响应不同,人地关系结构也就不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既在尺度上呈现出主导功能的差异性,又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功能镶嵌的空间异质性。基于上述分析,根据农业多功能、耕地多功能、乡村地域多功能、乡村“三生”空间功能等研究成果[15,19,21-22],结合现阶段乡村生产发展状况,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识别为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五类。其中,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表征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即显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表征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除生产外的附加功能,即隐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