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认同:城市空间研究转向中的知识前沿、趋势与启发

作 者:
郭文 

作者简介:
郭文(1978- ),男,山西汾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空间生产、社会文化地理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研究,E-mail:guowen@njau.edu.cn,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解构、调整和重构对城市空间的认同,这是城市化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以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对国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知识再现。研究发现:①城市空间认同是人们对城市发展中社会经济认同、文化认同、集体认同、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的集合。作为重要的国民意识,城市空间认同主题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对该领域研究的本质上是对城市空间实践中人文主义空间诉求的知识表征;②在2008-2017年的国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具有明显优势,国际合作研究网络主要在美洲—欧洲、欧洲—澳洲,以及澳洲—欧美之间;国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高被引文献注重对“空间多中心性”“地方与连续性”“城市社区”“城市公民身份”“空间绅士化”“地方主义”等方面的讨论;③未来研究更加倾向在“认同”“空间”“城市”“地理”“政治”“地方”,以及“社区”等新主题方面。相比较而言,国内对城市空间认同的研究较为欠缺,随着中国城市空间实践不断推向纵深阶段,需要强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的“理论自觉”。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9)04-0587-09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促使城市空间形态转型发展成为必然。与此同时,城市空间内涵与特质的改变也促使人们对城市空间认同不断发生解构、调适与重构[1],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在城市空间生产和扩张过程中,城市空间认同主要是指处于城市化过程或环境中的个体,认识到其自身属于所处城市空间中特定社会群体和因城市空间生产特性而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城市空间认同作为城市文化多元化时代的重要主题,本质上是城市发展中社会经济认同、文化认同、集体认同、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的集合形式[2]。通常情况下,人们基于对城市空间感知的差异,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认同倾向。从现象学哲学视角看,任何城市的空间转型与认同都会在不断互动中形成复杂的联系[3],有时不仅仅以一种单一的认同建构方式存在,也会充满城市空间认同的地理分异、利益冲突[4]、乃至明显的认同断裂[5],这是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发展意义存在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诉求的重要原因,城市空间认同表征着人们对特定城市注入社会情感和心理认同在城市社会地理的空间投射过程[6]。相对于城市化初期而言,城市空间实践进入复杂化阶段后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地理空间,而是具有了非常丰富的社会空间属性,这表明现代城市化的实质从强调原来的“显性”人口、土地利用等要素,逐渐转变为多种形式的、“隐性”的深层空间实践[7]。城市空间的社会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更大更深层次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社会空间实践被誉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也被认为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依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对如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和未来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与以往相比,新城市空间实践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和人的发展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在学术研究中,国内对城市空间的社会理念开始受到关注,但与城市空间认同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相比较而言,国外对城市空间认同的研究却较为丰富和成熟。未来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实践,如何避免资本的负效应带来的城市空间认同分异?如何在更深层次把握城市社会空间实践中空间认同的内涵、实质和发展规律?在城市空间认同研究中,国外哪些文献和主题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其知识运动过程及趋势具有何种特征?厘清国外相关知识基础、研究脉络、知识网络合作结构,以及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不仅能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认同研究提供前沿参考,也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实践与研究进入更新更深的领域。

       1 研究方法、数据库选择与刊文时间结构

       1.1 研究方法

       “城市空间认同”是国外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借助CiteSpace工具,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手段,分析了国外“城市空间认同”(urban spatial idendity)文献间引证和被引证的知识联系和网络结构,以期以定量化的方式揭示该领域文献间的知识流动规律和知识前沿,并以直观图谱展现知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8]。CiteSpace着眼于分析知识网络中蕴含的潜在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呈现某一领域前沿知识的结构和内容。该方法涉及到的知识图谱分类主要有“合作图谱”“共现图谱”和“共引图谱”等。“合作图谱”表示“作者或研究机构就某一领域知识开展合作的情况”,“共现图谱”指“相关知识在科学领域中的分布情况”,“共引图谱”指“两篇文献同时出现在第三篇施引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中的情况”[9]。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用节点(Node)样式表示文献被引用的历史,同时用中心性(Centrality)的大小测度节点在知识网络中重要性。在知识图谱实现过程中,知识基础由共被引文献集合组成,研究前沿由引用这些知识基础的施引文献集合组成,属于某个科学领域中科学文献的暂时性成分[9]。

       根据网络模块化评价原理,中心性(C)的计算公式为:

      

       在网络模块化过程中,一个知识结构网络的值越大,表示网络聚类效果越好,其取值Q的区间为[0,1],如Q>0.3,则网络具有显著性。

      

       CiteSpace同时用Silhouette测量知识网络的同质性()情况,分析模型为:

      

       式中,a(i)为点i与所在类中其他点的平均距离;b(i)为点i与最接近点i所在类中各点的平均距离。Silhouette值如果大于0.5,则表明网络同质性较高,聚类结果较为合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