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是指能够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空间载体,也是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不同类型设施。作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的高低对一个城市的宜居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张文忠等,2016)。加强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的理论总结,不仅是实践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城市面貌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水平也有大幅度提升,从生存型需求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需求转变。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对城市中“人”的需求关注还明显不够,导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矛盾的日益激化(彭敏学,2014),制约了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一致,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面临着类似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一方面,大城市内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存在空间分异,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以及社会分异加剧等不平衡问题(谢波等,2014),影响了中国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大城市空间扩张速度较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充分问题,在远郊区县尤为明显,且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速度通常滞后于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樊立惠等,2017),对健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居民满意度构成了显著挑战。 伴随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等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进展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有待深入的若干方向,以期为继续深化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1 国外研究进展 从文献梳理来看,国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主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位选择、可达性、空间公平和社会经济效应等主题,在各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为国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1.1 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 国外学者对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的研究最早用于解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布局问题。Teitz(1968)率先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围绕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选择模型作出大量的理论探索,如关于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的公平和效率内涵分析(Morrill et al,1977)、邻避型公共设施区位选址的理论模型讨论(Orloff,1977)、基于公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方法研究(Marsh et al,1994)。Wang(2012)总结了健康卫生设施可达性的常用优化模型,阐明了P中值、区位覆盖集(LSCP)、最大覆盖区位(MCLP)和中心化等区位配置模型的具体内涵和应用,指出多目标的健康卫生设施优化路径。美国空间优化领域学者Murray团队也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覆盖等空间优化模型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理论研究(Murray et al,2007;Murray,2015)。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与区位配置模型的快速结合,国外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研究的重心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早期的比较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理论模型研究转向空间优化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同步发展。有研究运用区位分配模型分析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剖腹产医疗救助设施的最优覆盖方法(Vora et al,2015)。另有研究在对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公共自行车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经典区位分配模型的最小化阻抗和最大化覆盖模型,比较了不同站点数量设置情景下的公共自行车优化布局(Garcia-Palomares et al,2012)。另外,GIS技术和多准则决策分析(Multi-Criteria DecisionAnalysis,MCDA)的结合进一步带动了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研究发展,使设施选址的多目标决策成为现实。如Dell'Ovo等(2018)结合了空间分析和MCDA方法,从功能质量、区位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内容等4大维度对意大利米兰的医疗保健设施选址进行了详细分析。 围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区位选择,国外研究衍生出一系列区位配置模型改进方法,为指导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供了有效参考。但如何有效权衡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以及结合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偏好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多目标决策的空间优化,仍是学术界持续争论和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1.2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